宝成帝作为开国皇帝,一向铁腕。
那时皇太女已长成,根本不存在立摄政王的事情,这一切,明面上看,都只是君恩。
君恩浩荡。
浩荡君恩到了女帝这里,也要眼睁睁看这从先帝传承下来的涛涛君恩载着方卿和这条大船勇进宦海,四下沉浮。
这叫皇帝去如何定罪,又抄家?又要去灭谁的门?
所以有了以上种种在先护航,即便方卿和把持朝政如此,甚至到了功高盖主的地步,他与当时皇帝的关系却也不能算交恶——当然也算不上多么亲厚,至少史学家暂时没找到足够可以证明亲厚的证据。
史学家嘛,总是疑神疑鬼。就算之前傻白甜,成为史学家之后,也基本会被历史的洪流冲刷一番,激灵个清醒。
倒是方卿和长公主极为恩爱。当时关于方卿和的记载中,有保留不少方卿和的书信,在其中一封中,有明确记载。
方卿和写:我身许国亦许卿。
历史上,关于南齐长公主的闺名,历史学家根据多方记载和推论,确定为朱卿卿。
方卿和的那句‘许国亦许卿’,不去计较这句话的前后出处,而是被单独拿出来,就成为了最美情话。被评为当时微博情话中最美的告白。
用现在网友的用语简单概括,这是神仙爱情。
神仙爱情,连神仙也要嫉妒。
方卿和死于三十四岁。这个年纪,就算是放在古代,也是英年早逝了。
而且关于方卿和的死亡,史书上并没有任何详细记载。连当时文献史记记载中都只含糊提及一句:心血耗尽。
当时讲到这一节的时候,古玄武还是兼职助教,课堂上有学生发问:“这四个字,可以理解为是猝死吗?比如突发疾病。有个皇帝曾经经过证明,是突发脑溢血之类的。”
确实有这样的怀疑。
因为古人没用体检报告,史学家当时也没有找到方卿和的陵墓,没用尸骨,没用一根头发,甚至也没有找到方卿和的起居录。无法证明方卿和的身体情况和作息时间表。
不能排除猝死的可能,也不能定论就是如此。
历史学家怀疑方卿和英年早逝的原因有女帝因素在其中:方卿和英年早逝那年,正值南齐与西奥开战。女帝的援兵却迟迟而来。有学者说,因此贤明王急血攻心,后损身,至早逝。之后长公主殉情,一生未婚的女帝把持贤明王亲子,立为太子。
这很阴谋论。
可是这又很合理:女帝把持方卿和何朱卿卿幼子,等于掌握方卿和之前的所有势力以及安逸侯的兵权。又同时扫除了‘功高盖主’的‘肉中刺’。
一箭不知道几只雕。大概可以做一串土耳其烤肉。
当然这还是猜测。
方卿和的事迹版本太多,以至于矛盾者更多,史学家和考古者整理聚集,再擦去所有矛盾之点,方卿和这一本书就留下了大面积的留白。
这样的阴谋论,和这样的大面积留白,给了后世之人很多发散思维的空间。各种关于方卿和的改编小说,改编剧,一度都极为热门。清宫戏穿越剧已经看腻,是时候去看一看文人傲骨,真名士自风流,儒侠隐士文官之类如此如此新的耳目渲染了。
于是,一部以真实历史人物改编的历史正剧题材的大手笔上星剧就在那一年的初夏轰轰烈烈上映了。
就如方卿和的评价离不开风流二字那样,改编剧也离不开狗血。何况为了拉长剧集促进收视率,往往原本历史上三天就演玩的内心戏,剧中的方卿和就得纠结十三集。青梅竹马就要再凑十集,中间痴男怨女必不可少,怎样表现男女主的魅力四射,此时必须增加男配女配的戏份。
于是大多时候方卿和都在剧中文中和女主女二陷入三角恋,朱薇薇也要和男主男二陷入三角恋。双方都要苦苦不可自拔。女帝的角色必然要经过真爱被夺,亲人死别才可成长,整部剧的格局前半段大男主后半段大女主,实在是看的观众拍案叫绝,欲罢不能。
当时这部打着正史旗号的剧燃爆了那个夏天。
就在那个夏天,正在苦苦写论文的古玄武跟着凑了两眼热闹。
撇第一眼过去的时候,剧情中那个一身华服的女一号正在对着穿着婚服的男主哭哭啼啼,说着什么要美人不要江山的老套台词。
当然,美人指代男主。
那个扮演男主的演员好像是制作方通过海选,从几万名候选名单里面千挑万选出来的专科出身的小鲜肉。肤白貌美大长腿,一颦一笑皆是情,一蹙眉一落泪,立刻惹得电视前的观众大叫心疼,‘妈妈不许你皱眉’,‘抱抱我家崽崽’......
古玄武立刻关掉了电视。
没曾想,三年后,古玄武为了自己的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对象选择了以方卿和。他又重新找出了当时被他唾弃的所谓历史正剧来看。
原因无他,不过是这部剧评分极高,据说为此还请教了很多着名历史学家,当时古玄武还瞄两眼,确实感觉其中两个人名莫名眼熟。古玄武为此肃然起敬,觉得自己当初是否太过于武断。应该抛弃成见,细细磨平眉头再学会欣赏美才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