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姐夫介绍情况的时候还不忘了给张铁军表表功。
“现在医院在各个城市的分院还都在建设准备当中,”张铁军说:“等到全部投入使用以后会联合起来进行这个活动。
到那个时候不只是覆盖面大,解决问题的手段也会多起来,不管是设备车辆还是医护人员都会有补充。”
我国其实原来一直是相当重视乡村卫生医疗事业的。
一九五二年,农村就有了专业的卫生员岗位,负责预防接种、妇幼保健、传染病隔离等等业务。
不过因为当时的条件和大环境太过于恶劣,只有部分地区执行了这个规定,并没有得到普及。
就这么过去了十几年,到了六十年代初,农村的卫生条件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的时候,于是六五年有了六二六指示,开始了医疗下乡活动。
到六五年九月,医疗下乡运动上了新台阶,卫生部提出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开始向全国农村派送不脱产卫生员。
这也是第一次以国家的力量培养乡村医生,要求会针灸,会治常见小伤小病,会作一些预防和急救。也就是以中医为主。
因为中医对设备的依赖比较弱,而动手能力和就地取材的能力又比西医强大不知道多少倍。
一九六七年,申城川沙县在文件中第一次称这种半农半医的乡村卫生员为赤脚医生,马上这个称呼就传遍了全国。
这就是赤脚医生的来历。这些打着赤脚的乡村卫生员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为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
可以说他们在农业发展,在人口两个方面功比天高。
到七九年,卫生部发布了农村合作医疗章程,开始以赤脚医生为核心组建专业的乡村医疗所,相关费用由个人和集体集资。
其实就是让社员交钱,形成所谓互助模式。主要还是采取中医的诊疗模式,要求重视中药的种采和收集。
中药的种植,采集的药材都可以用来折价交付合作医疗基金。
这就是着名的第二次爱国卫生运动,农村的环境通过两管五改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农民也有了看病治病的地方。
这一时期的医疗是普遍采用上门的方式进行的,相当便民。就是苦了那些每天奔波在山间的赤脚医生,很多人因此付出了生命。
这一时期,中药材的采、种、制、用等工作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农村妇幼保健工作也得到了推广。可以说功利千秋。
可惜,好景不长。
六年的时间,事情就有了转折性的变化。
八五年,在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上,决定停用赤脚医生这个名字,解散赤脚医生队伍。乡村卫生员需要考证了。
只有考试合格的,才给发放乡村医生证书,而考核的内容全部西医化。这就从根子上断绝了绝大部分赤脚医生拿证的可能性。
好不容易建设起来的乡村医疗体系宣布解体,农民又回到了无医可医的状态。原来建立起来的中药种收系统也被打击的分崩离析。
到九零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颁布,规定乡村医生须三年制中等专科毕业,原来在岗的乡村医生累计培训时间应该达到两年以上。
这个规划,把原本所剩不多的乡村医生又犁了一遍,又清退了一大部分。至此可以宣布,乡村医疗绝灭。
从建立建设到消失,整整三十多年,而消失实际上只用了两张纸。
而也正是这一段时间,全面打击中医药的呼声喧腾直上,并迅速的攻城拔寨,所向披靡。
现在是九六年,所谓的医生执业资格证制度还没有颁布,暂时来说,还有很多中医在坚持着,而执业资格证才是最后一刀。
考取执业资格证,需要考英语。中医也他妈的要考。
就这样一直到了一一年,卫生部再次提出要搞乡村医生全覆盖,要求每个行政村都要有医务室。但实际上这就是个面子工程。
到是花掉了大笔的拨款,也不知道都给谁花了花哪去了。
事实上一直到了二零二零年,乡村医疗工作才算是再一次走上正轨,但是前景未知。
张铁军觉得,从取消赤脚医生到全面抵制中医药,这是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巨大阴谋,朝野配合上下呼应,一步一步的执行着。
而也正是从九零年代初开始,民办教师体系也受到了打击,乡村学校数量迅速下降,乡村教育崩溃。
随着乡村教育体系的崩溃,学习的成本不断上涨,而且这个涨势还很奇怪,始终是压着农民承受能力的边缘。
你敢说这不是预谋?
还有种子和化肥,本土种植养殖品种的消失。动画片。
就像有一只看不到的大手,轻松随性的拨弄着一切。但真的是看不见吗?
事实上,新闻娱乐化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各种揣测编造的新闻,越来越大的娱乐版面,针对性的社会调查,等等。
“农村医疗,还是要依靠中医。”张铁军指了指中医研究所那边:“我的下一步计划就是建立完善的中医培养机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