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目前的问题不仅叫李祖富一人烦心,眼看老头愁的胡子都白了,秦小妹心里也不是个滋味儿。
从前她一个人住在山神庙时,村里二狗率领的那帮娃娃可没少帮她做事儿。
她知道那是一群没有心眼儿只想填饱自己肚子的单纯的孩子,心里很是怜惜,可仅靠她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想要接济他们,实在是有心无力。
让村里社员每户领养一个也不现实,人自己一大家有老有小尚且吃不饱穿不暖,哪里有多余的粮食拿来接济别人?
虽说也能让生产队里富裕些的手艺人带头领养,可这么多被抛弃的孩子,挑挑拣拣之下,势必会有很多孩子被二次抛弃。
首当其冲的就是女娃子们。
知青大回城带来的弃儿潮一定不仅只发生在大溪沟村,也不知道别的村子有没有想出妥善安置这些孩子的好法子可供借鉴?
回头得和队长提一提,上附近几个村子取取经去。
心里想着这事儿,秦小妹溜达到原知青点。
被她从马家村解救出来的妇女们都住在这里。
后来公安介入又劝回来几个,知青点住不下后秦小妹主动把自己修缮妥当的旧山神庙让了出去,临时充当集体宿舍。
反正那都是集体的土地,她有住处又用不着,让出来给人行个方便没什么不好。
方桂华也还住在知青点里,年底她就要结婚了,经过上回被退婚那事儿,她如今除了上工干活儿连村子里都少去。
估计是怕遇上老张家再闹不愉快,对自己的口才也没什么信心,结婚前她都打算低调行事。
毕竟曾经有过一段,避避嫌也不是坏事。
这段日子都是秦小妹收工以后主动来找她说话,方桂华也习惯了收工就在知青点里待着哪儿也不去,免得和小妹错开。
不过今天秦小妹来不单单是为了方桂华的事儿,因此特地来的早些。
方桂华还没收工,知青点院子里只有正在收拾野菜的几个被拐妇女,宝妹也在其中。
社员们虽然接受了被拐妇女住在知青点,也允许她们使用原本知青们使用的自留地,但分责任地给她们让她们和社员在一个大锅里吃饭却是不可能的。
原本队长接纳她们时也说明了是暂住,将来会把她们一个个送回到原本的家里去,因此被拐妇女们对此也没有异议。
反正这附近山林资源丰富,勤快点儿上山找些野菜野果就能果腹,等熬到自留地里的土豆番薯成熟,又能当菜又能当饭,生计不是问题。
再怎么着都比原先在马家村给人当牛做马、当生育工具时要舒坦的多,也自在的多。
至少再不用惧怕无端的殴打;也不用担忧生命受到威胁。
每每回忆往昔种种不堪,被拐妇女们就很感谢带她们亲手报仇、走出魔窟的秦小妹。
见她今天只身一人过来,宝妹面露惊喜,麻溜站起来将屁股底下平整的大石头让给秦小妹坐。
她们虽然是受害者,可在这小村子里被倒卖过不知道几次的她们名声自然不好听。
因此除了秦小妹主动来找她们说话,其余时间几人是不会擅自和任何村民搭话的。
也不会贸然走进村子串门儿,平白惹人厌烦。
打过招呼坐下和宝妹等人一起挑拣野菜,秦小妹问起几人最近的生活如何。
“还住的惯吧?用水啥的有不方便别不好意思说,大队既然接纳了你们就会为你们的生活负责,基本保障还是有的。”
这是大队长的原话,他从来不是个只说不做的人。
住在大溪沟村的这段时间,宝妹等人只觉自己就像到了蓬莱仙境一样,生活美妙而不真实。
听秦小妹问起,她们几乎异口同声,忙不迭点头道:“习惯呢!哪儿哪儿都好,只是住不长久····”
她们不是大溪沟村人,或早或晚终归是要走的,这段相互扶持的日子也因为终将散去,所以显得弥足珍贵。
“习惯就好,公安已经在给你们找家人了,说是要登报呢,这几天就会有人来问具体的情况,今年准让你们过个团圆年。”
交通不便的年代,人们获取全国各地新鲜讯息的唯一途径就是看报,因此给被拐妇女们登报也是找到她们家人最快的方法。
要不是人贩子光天化日闹市抢人的行为过于惊世骇俗,影响恶劣,估计上头也不能如此重视这一群被拐妇女,这么想来她们倒算是因祸得福了。
听说自己的事迹这几天就要登报,很快家人就能通过联系报社找到自己,妇女们又高兴又害怕,心中忐忑不安。
“登报?不会···不会要照相吧?那可不行啊!我爹娘兄弟都是要脸的人,要叫乡亲们知道我遭了这难···家里人可咋活呀!”有妇女急问,满脸惶恐。
不光是她,在场的所有妇女估计都有着同样的顾虑。
一方面她们担忧爹娘顶着压力将自己接回家去,会受不了乡亲邻居冷眼;另一方面,她们心里又忐忑,唯恐家里人嫌她们丢脸,听到了消息也只当没听见,不肯接她们回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