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未来,有关《红楼梦》的研究还将深入进行。首先,可以从跨学科的视角,如心理学、哲学等,对《红楼梦》的审美风格进行深入探讨。其次,可以对《红楼梦》中的其他审美风格进行研究,如“悲喜剧”、“虚实相生”等。此外,还可以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探讨《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总之,《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其研究价值和文化意义将会不断被挖掘和传承。
八、参考文献
8.1 书籍类
1) 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 周汝昌.《红楼梦新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4)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 胡适.《红楼梦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 陈丹燕.《上海摩天大楼》[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8.2 论文类
1) 杨红树林.《<红楼梦>的“怨而不怒”审美风格探析》[J].红楼梦学刊,2008(02):45-50.
2) 张志岳.《<红楼梦>的怨怒与和谐》[J].红楼梦学刊,2011(03):67-72.
3) 吕启祥.《<红楼梦>“怨而不怒”审美风格的文化解读》[J].红楼梦学刊,2014(04):102-108.
4) 刘心武.《<红楼梦>的审美风格及其现实意义》[J].红楼梦学刊,2017(05):123-128.
5) 周涌.《论<红楼梦>的“怨而不怒”审美风格》[J].红楼梦学刊,2019(06):88-93.
8.3 报纸类
1) 李清照.《<红楼梦>:怨而不怒的艺术境界》[N].中国艺术报,2008-07-15(07).
2) 赵丽宏.《从<红楼梦>看中国古典小说的审美智慧》[N].光明日报,2011-08-23(12).
3) 铁凝.《<红楼梦>: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伟大作品》[N].文艺报,2014-08-11(02).
4) 王蒙.《<红楼梦>的当代价值》[N].北京日报,2017-05-15(14).
5) 莫言.《<红楼梦>:中国文学的巅峰》[N].人民政协报,2019-10-15(09).
喜欢杂论收编请大家收藏:(www.shuhaige.net)杂论收编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