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林克莱特能拿最佳导演,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可能还不算是最大的冷门,毕竟他在拍摄上确实有“创新”。
为什么要带双引号呢?
因为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创新”在圈里褒贬不一。
他的“创新”,就是一部电影拍了12年,4000多天……
《少年时代》是从2002年开始拍的,主角是一个6岁的小男孩,然后理查德·林克莱特就拍了他12年,从6岁一直拍到18岁。
当然不是24小时监控,理查德·林克莱特也没有那么多钱,而是每年抽出几天时间来拍摄,通常是暑假,毕竟小男孩还要上学。
12年加在一起,一共拍了45天,就这样完成了一部电影。
除此之外,理查德·林克莱特还把主角成长过程中的冲突全部弱化,用时间的方式来治愈这些伤痛,嗯……平淡型电影。
平淡到什么程度呢?
整部电影几乎没有任何冲突和矛盾,观众都不知道理查德·林克莱特在拍什么,就拍小男孩的成长轨迹?那特么不是纪录片吗?
不过这个噱头还是很大的,电影没完成就已经火了,预告片全网点击率340多万,别觉得少,对于一部文艺片来说,这已经是泼天的流量了。
可是对于专业电影人来说,这就是扯淡,《少年时代》既没有剧情,也没有特点,就靠噱头和时间长……
不只是导演和演员这么想,影评人也看不下去了。
《纽约客》就公开撰文批评《少年时代》,“这是一部形式大于内容的电影,导演过度依赖时间跨度带来的噱头,却未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
《综艺》觉得导演是在自嗨,“电影后半段陷入‘自我陶醉的平庸’,主角成年后的故事缺乏新意,且演员表演显得生硬。”
《卫报》更狠,他们觉得整部电影都是一场中产阶级的自我感动……
所以说,这样一部电影,也配拿金球奖最佳导演?
很多人都在替楚嚣不值,因为《寄生虫》明显可以看出楚嚣导演技巧的进步,既有学院派的严谨,又有野路子的天马行空。
这对于一个成名的导演来说非常不容易,很少有人能不断地突破自己。
然后《少年时代》还拿了最佳影片……
这下大家都不同情楚嚣了,开始同情自己了。
甚至有人直接表达不满,拒绝鼓掌,并妄图提前离场……
楚嚣差点笑出声,原本他还有些不爽,现在发现大家都在不爽,他就爽了……
其实还是楚嚣觉得金球奖没什么含金量,要是奥斯卡这么搞,他绝对要抗议到底。
金球奖别看收视率和关注度都已经追上奥斯卡了,但是专业性还是不行,毕竟评委少,还都是记者,影评人都不一定懂电影呢,记者们就更不懂了。
很多人觉得《少年时代》真实,有创意,热度还高,没有理由不投票,然后就形成了现在的局面……
金球奖其实也不太在乎,大家骂就骂两句呗,反正今年已经结束了,热度有了,明年大家就都忘了。
楚嚣一点感觉都没有,微博上已经骂翻天了。
其实原时空,《少年时代》拿金球奖最佳影片的时候,大家都没什么反应,因为和自己没关系,反正也没中国电影和电影人参加。
这一世就不一样了,这样一部电影都能拿最佳影片,那还不开骂?
楚嚣是万万没想到,自己还能因为没拿奖得到网友的支持,他还以为要被嘲讽呢。
还是楚嚣不了解现在的形势,主要是春节档还要等上一段时间,而且楚嚣虽然没拿到最佳导演,但是拿到最佳外语片了啊。
连续两年拿到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已经算是创造历史了,只不过楚嚣这几年创造的历史有点多,他自己都不太在意罢了……
中国网友骂得再起劲,也影响不到美国的金球奖,不过对于楚嚣来说,他和奈飞、华纳、环球的后续谈判倒是得到了一些助力。
起码让他们看到了楚嚣在中国的影响力!
其实奈飞、华纳和环球也不是没想过扶持自己的代理人,但是华纳率先放弃了,不是大卫·雷格和楚嚣关系好,而是他们被坑过一次。
华纳10年前就在中国成立过公司,还是和中影合作的中影华纳,发行了《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保持通话》和《第601个电话》,然后就被踢出中国了。
连中影都不能信任,还找别的代理人?
不如和楚嚣合作呢。
环球联系了华宜,华宜一开始还很感兴趣,毕竟能和环球合作,对股价肯定有利好。
结果听说环球要做网络大电影,华宜就兴趣缺缺了,主要是短时间内没什么效益,只能吹吹牛逼。
现在股民都聪明多了,单纯的吹牛逼人家不买账,必须见到真实的合作才行,网络大电影有什么可合作的?
负责联系的小王总甚至认为是环球的人在耍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