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孟山都在描述公司规模时,却常常表现得十分低调。公司的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技术总监傅瑞磊曾表示:“我们有时会得到外界过多的认可,觉得我们非常强大,但实际没有那么夸张。”他还引用苹果在科技领域或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软饮料领域中的霸主地位来作比较,强调“(与他们不同),我们在全球种业中的市场份额可能连10%都不到”。傅瑞磊的这番言论,试图向外界传达孟山都在种业市场并非占据绝对主导的信息,弱化公司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但其他估价公司给出的数据却与孟山都的自我描述大相径庭。据这些公司评估,孟山都的市场份额大约能占到四分之一,甚至在某些评估中,这一比例可能高达三分之一之多。这一巨大的数据差异,使得孟山都真实的市场地位变得扑朔迷离。究竟是孟山都刻意隐瞒了自身的市场实力,还是其他估价公司的数据存在偏差,引发了外界的广泛猜测和争议。
不论孟山都的市场份额在真实数据中到底是大是小,不可否认的是,孟山都在种业市场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却是有目共睹的。2009年一项由美联社发起的调查报告揭示了孟山都在种业市场的一些商业行为。报告指出,“全球最大的种子开发商”孟山都在“排挤竞争对手、控制小规模的种子公司,以保护其在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基因改造作物市场中的主导地位”。调查进一步发现,孟山都受专利保护的种质资源占全美大豆作物的95%,玉米中这一比例约为80%。如此高的占比,充分展示了孟山都在大豆和玉米种业市场的强大垄断地位。面对这样的调查结果,孟山都回应称,“种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公司“必须每一年都努力从每一位农民客户那里争取业务”。孟山都试图通过这样的回应,来淡化其在种业市场的垄断嫌疑,强调市场竞争的充分性以及自身获取业务的艰难性。但从实际的数据和市场表现来看,孟山都在种业市场的影响力和可能存在的垄断行为,依然是行业内外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话题。
新美国基金会的卡恩(Lina Khan)在2013年给Salon传媒的信中,对孟山都的商业行为进行了深入剖析。卡恩指出,一旦州级律师展开调查,像2007年爱荷华和德克萨斯所进行的调查那样(随后美国司法局也于2009年介入其中),孟山都这个公司就会有所收敛,暂时收紧它的反竞争行为。然而,卡恩同时强调,即便孟山都在调查期间有所改变,“伤害已成事实”。那些在调查前因孟山都反竞争行为而遭受冲击的企业和市场生态,已经难以恢复到原本的状态。这些反竞争行为可能包括恶意压低价格排挤对手、控制种子供应渠道、限制竞争对手获取关键技术等,这一系列行为对市场公平竞争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众多小型种子企业在这种不公平竞争中举步维艰,甚至被迫退出市场。
根据最新的证券交易委员会归档说明,孟山都的销售框架已然清晰成型。其与大田作物的商业策略极为相似,孟山都宣称在蔬菜业务上的计划是“在种子业务方面继续进行战略性收购……扩充种质资源库,巩固我们的全球育种计划”。这意味着孟山都试图通过不断收购其他有潜力的种子公司,将其优质的种质资源纳入自己的体系,进一步强化自身在蔬菜种子领域的研发和育种能力,从而巩固其在全球蔬菜种业市场的地位。孟山都还表示,多亏了之前在玉米和大豆业务中建立起的“多渠道销售途径”打下的坚实基础,在蔬菜市场中,公司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销售渠道涵盖了从直接面向大型农场主的直销,到与各地经销商合作的分销网络,以及利用线上平台进行的销售推广等多种方式,使得孟山都能够快速、高效地将蔬菜种子推向市场的各个角落,让更多的种植户能够接触到其产品。
在密歇根州立大学从事食品研究的霍华德(Philip Howard)也对种业市场的发展变化发表了看法。他感慨道,“这个行业曾经竞争相当激烈”,回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存在数以千计的种子公司,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竞争态势。各个种子公司在技术研发、品种培育、市场推广等方面各显神通,不断推动着种业的发展和创新。然而时过境迁,现在从他精心绘制的“种业结构示意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种业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是由寥寥数家大型公司控制着几乎所有的小公司。这些大型公司凭借自身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技术研发能力以及广泛的市场影响力,通过收购、兼并等手段,逐步将众多小公司纳入麾下,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市场格局。这种格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但也带来了诸如市场竞争不足、创新活力下降等问题,对种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潜在的威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