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那一日,镇元大仙收到元始天尊送来的请帖,邀请他前往上清天弥罗宫中听讲座谈“混元道果”之事。镇元大仙门下弟子众多,其中不乏散仙,而如今还有四十八位徒弟跟随左右,他们皆是得道的全真之士。当天,镇元子带领着四十六位徒弟前往弥罗宫听讲,只留下两位年龄尚小的童子看家,一个叫清风,一个叫明月。清风今年已有一千三百二十岁,明月则刚刚满一千二百岁。镇元子临行前叮嘱二童道:“不得违背大天尊的请帖,我要前往弥罗宫听讲,你们俩在家里要小心谨慎。不久之后会有一位故人从这里路过,切莫对他无礼。可以摘两个人参果给他品尝,以表达昔日的情谊。”二童好奇地问道:“师父所说的故人是谁呢?希望您能告诉我们,以便我们好好招待。”大仙回答道:“他是来自东土大唐的圣僧,法号三藏,正准备前往西天拜佛取经。”
两位童子笑着回答说:“孔子曾经说过:‘志向和理念不相同的人,不能一起谋划事情。’我们属于太乙玄门,怎么可能跟那些和尚有什么交情呢?”镇元子大仙解释道:“你们有所不知啊。那个唐僧其实是金蝉子转世,他可是西方圣老如来佛祖的第二个徒弟。五百年前,我和他在‘兰盆会’上认识。当时他亲自给我递茶,表现出对我的敬重,所以我们算得上是老朋友了。”
听到这话,两位童子恍然大悟,赶紧遵命行事。然而,在大仙即将离开的时候,他再次叮嘱道:“我的人参果数量有限,只能给他们两个人吃,千万不要多给。”清风连忙回答:“开园时,大家一起品尝了两颗,现在树上还剩下二十八颗,绝对不会多给的。”大仙满意地点点头,但还是提醒道:“虽然唐僧是我的故人,但还是要小心他的手下捣乱,不能让他知道这件事。”两位童子连连点头,表示明白。随后,大仙带着众多徒弟一同飞升上天,直往天界而去。
却说唐僧师徒四人在山中游玩,突然抬头看到远处的松林和竹林中有一座楼阁。唐僧好奇地问孙悟空:“悟空啊,你看看那边是什么地方呢?”孙悟空仔细观察后回答说:“师傅,依我看,那个地方不是道观就是寺庙。咱们走近一些,就能知道具体情况啦。”过了一会儿,他们来到门前,仔细观察起来。只见这里:
松坡宁静而冷清,竹子小径幽静宜人。来来往往的白鹤伴随着浮云飞翔,上下跳跃的猿猴不时献上果实。门前的池塘宽阔,树木的影子长长的,石头裂开,苔藓花开。宫殿林立,紫色的雾气高高升起,楼台高耸,红色的霞光坠落。真是一个有福之地、灵异之所,就像蓬莱仙境中的洞穴一般。这里人迹罕至,安静祥和,让人内心平静。青鸟常常传递王母娘娘的信件,紫鸾经常送来太上老君的经书。这无尽的巍峨道德之风,果然是一片神秘的神仙宅邸。
三藏下了马,又看到山门左边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十个大字:“万寿山福地,五庄观洞天”。长老惊叹道:“徒弟们,这还真是一座道观啊!”
沙僧看着眼前景色,兴奋地说道:“师父,您看这风景如此美丽,想必这道观里一定住着善良之人。我们不妨进去瞧瞧,如果能顺利完成西行取经,这里也不失为一处美景啊!”孙悟空听了沙僧的话,笑着回答道:“说得好!”于是师徒四人一同走进了道观。刚进道观,他们就看到二门处贴有一副对联:
上联:长生不老神仙府;下联:与天同寿道人家。横批:万寿山福地。
孙悟空看罢,不禁大笑起来:“这道士竟然敢说如此大话吓唬人。想当年俺老孙五百年前大闹天宫之时,也曾去过那太上老君的府邸,却从未见过这般狂妄自大的话语。”猪八戒听了孙悟空的话,赶忙说道:“先别管这些,咱们先进去看看吧。说不定这个道士真有点儿本事呢?”
当师徒四人走到第二层门时,突然看见从里面匆匆忙忙走出来两个童子。
他们的装扮十分奇特:
其中一个童子面容清秀,神情爽朗,头顶扎着两个小辫子,头发短而蓬松;身上穿着一件道袍,衣襟随风飘动,仿佛云雾缭绕;另一个童子则身穿羽衣,衣袖飘飘,宛如仙人下凡一般。他们腰间系着一条环形的腰带,紧紧地束缚住龙头结,脚下踩着一双芒鞋,轻盈地缠绕着蚕口绒。两人的风采非常独特,超凡脱俗,显然不是普通凡人,正是那清风和明月两位仙童。
那童子控背躬身,恭敬地出来迎接道:“老师父,失迎了,请坐。”长老心中欢喜,便与两位童子一同登上了正殿观看。原来这里是一座向南的五间大殿,建筑风格独特,上明下暗,精美的雕花格子遍布其间。那仙童轻轻推开格子,邀请唐僧进入殿内。唐僧踏入殿内,一眼就看到墙壁正中央悬挂着一幅五彩装成的“天地”二大字,字幅庄严而神秘。旁边设有一张朱红色的雕漆香几,几上摆放着一副黄金炉瓶,炉边整齐地摆放着一些香烛和香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