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恍然大悟道:“我明白了。记得几年前,我父王曾在金銮殿上派遣官员携带一些金银财宝给这座寺庙的和尚,用于修缮佛殿和佛像。没想到今天竟然会来到这里。正所谓‘因过道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我正好借此机会进去参观一番。”
那太子敏捷地跳下马来,正欲踏入寺门。只见那负责保驾的官将与三千人马匆匆赶上,众人簇拥着太子,一同进入了山门。这突如其来的阵势,让本寺的众僧惊慌失措,他们纷纷跪地叩头,迎接太子的到来。
太子被接入正殿中间,他虔诚地参拜了佛像。随后,他举目观瞻四周,正欲前往游廊欣赏景色,却忽然发现正当中坐着一个和尚。太子顿时大怒,斥责道:“这个和尚好生无礼!我今日率领半朝銮驾进山,虽未提前知会旨意,但你也不当如此怠慢,远接也不为过。此刻军马已至临门,你更该起身相迎,怎还能安然坐着不动?”太子怒喝道:“将他拿下!”随着太子一声令下,两边的校尉立刻动手,将唐僧迅速抓了起来,并用绳索紧紧捆绑。
然而,行者在匣子里默默地念起了咒语,他暗自嘱咐道:“护法诸天、六丁六甲,我如今要设法降妖,这太子不明就里,竟要用绳索捆绑我师父,你们需立刻护持;若真让他们捆了师父,你们都难辞其咎!”那大圣暗中下达的命令,谁敢不遵从?于是,众人立即将三藏护持在中间,使其安然无恙。有些人试图触摸三藏的光头,却发现仿佛有一堵无形的墙壁挡住,难以近身。
那太子听闻此言,面露愠色,喝道:“你是何方人士,竟敢使这般隐身法来欺瞒于我!”三藏赶忙上前,恭敬地施礼道:“贫僧并非有意欺瞒,乃是从东土大唐而来,前往雷音寺拜佛求经进宝的和尚。”太子皱了皱眉,道:“你所说的东土,虽是中原之地,但听闻其穷困无比,能有什么宝贝,你且说来让我听听。”三藏微微一笑,道:“我身上所穿的这袈裟,便是第三样宝贝。此外,还有第一等、第二等更好的宝物呢!”
太子看了看三藏身上的袈裟,不屑地说道:“你这衣服,半边苫身,半边露臂,能值多少财物,竟敢妄称宝贝!”三藏面色不变,缓缓说道:“这袈裟虽不完整,但却有诗为证。诗曰:佛衣偏袒不须论,内隐真如脱世尘。万线千针成正果,九珠八宝合元神。仙娥圣女恭修制,遗赐禅僧静垢身。——见驾不迎犹自可,你的父冤未报枉为人!”
太子听闻此言,心中不禁大怒,喝道:“这泼和尚胡说八道!你那半片衣,不过是凭着你巧舌如簧,自吹自擂罢了。我的父冤尚未得报,你倒说来让我听听。”
三藏向前一步,双手合十问道:“殿下,人生于天地之间,能受几重恩情呢?”太子答道:“有四重恩情。”三藏又问:“是哪四重恩情呢?”太子道:“感恩天地的承载之恩,日月的照耀之恩,国王的水土之恩,以及父母的养育之恩。”三藏微笑着说:“殿下此言差矣。人的确受天地承载,日月照耀,国王的水土之恩,但又从何处得来父母的养育之恩呢?”太子怒不可遏:“和尚你这游手好闲、不事劳作、削发为僧、忤逆君主之徒!人若没有父母的养育,身体又从何而来?”三藏道:“殿下,贫僧确实不知。只是这红匣内有一件宝贝,名为‘立帝货’,它上知五百年,中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总共能知晓一千五百年过去未来之事,自然也知道人并无父母养育之恩,所以才让贫僧在此久等多时了。”
太子听说后,说道:“拿过来让我看看。”唐僧打开匣子盖子,孙悟空一下子跳了出来,“呀呀”地叫着,在周围乱跑。太子说道:“这个小小的人儿,能知道什么事情呢?”孙悟空听到他说自己小,就施展神通,把腰伸展一下,立刻长高了三尺四五寸。众军士惊讶地说道:“如果这样快速生长,不出几天,就要撑破天空了。”孙悟空长到原来的身体大小,就不再长大了。太子这才问道:“立帝货,这位老和尚说你能知道未来和过去的吉凶,难道你会用乌龟占卜,用蓍草算卦吗?凭借书本上的语句来判断人的祸福吗?”
孙悟空回答道:“我一点都不需要那些东西,只需要凭借我的三寸不烂之舌,就能知晓世间万物。”太子说道:“这家伙又在胡说八道。自古以来,《周易》这本书非常玄妙,能够推断出天下所有的吉凶,让人知道如何趋吉避凶;因此乌龟用来占卜,蓍草用来算卦。听你的话,依据什么道理呢?胡乱谈论祸福,蛊惑人心!”
行者笑着说道:“殿下您先别着急,等我慢慢说给你听。你本来就是乌鸡国的太子啊。就在五年前,当时你们国家遭受了严重的旱灾,百姓们生活困苦不堪。你父亲和大臣们都诚心诚意地祈求上天降雨。正在大家焦急万分的时候,钟南山来了一个道士,据说这个道士擅长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你们的皇帝很喜欢这样的本事,于是就跟他结拜为兄弟。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太子连连点头回答道:“确实如此!确实如此!你接着说吧。”行者继续问道:“那后来三年间没有见到那个全真道士,自称皇帝的人是谁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