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三藏师徒四人,顺利摆脱小西天的困境后,心情愉悦地踏上了西行之路。他们一路前行,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跋涉,此时正值春深时节,繁花盛开。沿途只见几处园林绿意葱茏,却又在一番风雨之后,迎来了黄昏时刻。三藏勒住缰绳,说道:“徒弟们啊,天色已晚,咱们往哪条路上去找个地方借宿呢?” 行者笑着说:“师父放心。要是找不到借宿的地方,我们三个也有办法。让八戒去砍些草,沙和尚扳些松枝,老孙我会做木匠活,咱们就在这路上搭个草庵,就算住上一年半载也没问题。您急什么呀!” 八戒连忙说道:“哥呀,这地方哪能住人!满山都是虎豹狼虫,遍地都是魑魅魍魉。白天走路都不容易,黑夜里怎么敢在这里留宿呢?” 行者说:“呆子!你越来越没长进了!不是老孙我吹牛,只要这根金箍棒握在手里,就算天塌下来,我也能撑住!”
师徒四人正说着,忽然看见不远处有一座山庄。行者高兴地说:“好了!有地方借宿了!” 长老问道:“在哪里?” 行者指着前方说:“那片树丛里不是有户人家吗?我们去那里借住一晚,明天一早再赶路。” 长老听了,满心欢喜,赶忙催马前行,到了庄门外才下马。只见柴门紧闭。长老上前敲门,喊道:“开门,开门。” 里面走出一位老者,手里拄着藜杖,脚上穿着蒲鞋,头上戴着乌巾,身上穿着素服。老者打开门,问道:“是谁在这里大呼小叫的?” 三藏双手合十,放在胸前,躬身施礼道:“老施主,贫僧是从东土大唐前往西天取经的和尚。刚到贵地,天色已晚,特意到府上借住一晚,还望您行个方便。” 老者说:“和尚,你们要西行,可去不得啊。这里是小西天。要是去大西天,路途遥远得很。且不说往前的路有多艰难,就说这地方,就很难通过。” 三藏问道:“为什么难通过?” 老者用手指着说:“从我们这个村庄往西走三十多里,有一条稀柿衕,那座山叫七绝山。” 三藏又问:“什么叫‘七绝’?” 老者解释道:“这座山有八百里长,满山都是柿子树。古人说:‘柿树有七绝:一是能让人长寿;二是树荫多;三是树上没有鸟巢;四是没有虫子;五是霜后的叶子很好看;六是果实味道好;七是落叶又大又肥。’所以叫七绝山。我们这地方地广人稀,那深山里从古至今都没人去过。每年熟透的柿子落在路上,把一条夹石胡同都填满了;又经过雨露雪霜,发霉过夏,弄得整条路又脏又臭。我们当地人,都把它叫做稀屎衕。只要刮西风,就有一股恶臭,就算是掏厕所也没这么难闻。现在正是春深时节,东南风刮得厉害,所以还闻不到那股臭味。” 三藏听了,心中烦闷,一时说不出话来。
行者忍不住大声说道:“你这老头怎么这么不通情达理!我们大老远跑来借宿,你就说这些话来吓唬人!要是你家地方实在窄小,没地方让我们睡,我们在这树下蹲一蹲,也能熬过这一夜,何必这么啰嗦?” 那老者见行者相貌丑陋,便闭上了嘴,战战兢兢地,壮着胆子,大声喝道:“你这怪物,脸瘦如柴,额头突出,塌鼻子,脸颊凹陷,眼睛长毛,活像个痨病鬼,不知天高地厚,还尖着个嘴,竟敢冲撞我老人家!” 行者陪着笑脸说:“老官儿,你真是有眼无珠,不认识我这个痨病鬼啊!相面的书上说:‘形容古怪,石中有美玉之藏。’你要是以貌取人,可就大错特错了。我虽然长得丑,可本事大着呢。” 老者问道:“你是哪里人?姓什么叫什么?有什么本事?” 行者笑着说:“我
祖籍东胜神洲,在花果山前自幼修行。
拜在灵台方寸山祖师门下,学成了一身全面的武艺:
能搅得大海翻涌,降伏龙母,还善于担山赶日;
缚怪擒魔,堪称第一,移星换斗,鬼神见了都发愁。
偷天转地,英名远扬,我就是变化无穷的美猴王孙悟空!”
老者听了,转怒为喜,弯着腰,连忙说道:“请!请进寒舍休息。” 于是,师徒四人牵着马,挑着担,一起进了山庄。只见山庄里荆棘丛生,两边都用荆针棘刺铺设着。二层门是用砖石垒砌的墙壁,上面还盖着荆棘。再往里走,才是三间瓦房。老者拉过椅子,请他们坐下,又让人上茶,还吩咐准备饭菜。不一会儿,摆好桌子,上面放着许多面筋、豆腐、芋苗、萝卜、辣芥、蔓菁、香稻米饭、醋烧葵汤,师徒四人饱餐了一顿。吃完后,八戒拉着行者,小声说:“师兄,这老头一开始不肯留我们住宿,现在却准备了这么丰盛的饭菜,这是为什么?” 行者说:“这点饭菜能值多少钱!明天啊,还得让他准备十样水果、十样蔬菜送我们呢!” 八戒说:“不害臊!就凭你那几句大话,骗了人家一顿饭吃,明天我们就要赶路了,他凭什么还要招待送我们东西?” 行者说:“别着急,我自有办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