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宝玉在情感上逐渐成长。他在梨香院的经历,让他对爱情有了新的感悟。看到龄官与贾蔷之间真挚且排他的爱情,他明白了爱情的唯一性和独占性。这使他对自己与黛玉之间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灵魂契合的爱情。他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与黛玉的相处中更加小心翼翼,努力维护这份珍贵的感情。
然而,宝玉在情感上也充满了困惑。他身处封建礼教森严的贾府,周围的环境和家族的期望都对他的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宝钗的出现,让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宝钗端庄稳重、博学多才,符合封建礼教对完美女子的要求,家族也有意促成他们的“金玉姻缘”。宝玉虽然内心深处更倾向于与黛玉的“木石姻缘”,但面对宝钗的优秀和家族的压力,他也时常感到迷茫。
此外,封建礼教对男女之情的压抑和束缚,也让宝玉感到困惑和无奈。他与黛玉的爱情只能在小心翼翼中发展,不能公开表达,这种压抑的情感让他痛苦不堪。他渴望自由地追求爱情,却又无力挣脱封建礼教的枷锁。在与众多女子的情感纠葛中,宝玉在成长中困惑,在困惑中不断探寻,他对爱情的独特理解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那就是追求纯粹、真挚、不受外界干扰的爱情,尽管这条道路充满艰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2.薛宝钗
(3)宝钗的礼教恪守与矛盾
薛宝钗无疑是封建礼教下成长起来的典范人物,她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都深深烙印着礼教的痕迹。在各种场合中,宝钗始终严格恪守礼教规范。
在行为上,她端庄稳重,言行得体。无论是在贾府的日常聚会,还是面对重要的社交场合,宝钗都能做到进退有度,礼数周全。例如,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她总是恭敬顺从,对贾母、王夫人等长辈的意见言听计从,深得长辈们的欢心。在与兄弟姐妹相处时,她也秉持着长幼有序的原则,既关爱照顾晚辈,又尊重兄长姐姐。
在思想观念上,宝钗坚信封建礼教所倡导的价值观。她认为女子应该遵守“三从四德”,虽有才华却不能过于显露。她劝诫黛玉不要读“杂书移了性情”,认为女子应将精力放在针线女红和品德修养上。对于宝玉,她也多次劝他走仕途经济之路,认为这是正途。
然而,在追求与宝玉的关系时,宝钗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与无奈之中。她深知封建礼教规定婚姻应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所以她不能主动表达对宝玉的感情,只能通过含蓄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心意,如在宝玉挨打后送去疗伤的药,言语中透露出关切。
但宝玉对仕途经济的抗拒与她的观念背道而驰,宝玉梦中对“金玉姻缘”的否定,更是让她内心痛苦无奈。她一方面要遵循礼教,不能强行争取;另一方面又对宝玉有着真挚的情感,渴望能与他有美好的未来。这种矛盾的处境使她在感情中常常陷入两难,只能将情感深埋心底,在礼教的框架内默默等待,她的无奈与挣扎在这种矛盾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也为她的人物形象增添了一抹悲剧色彩。
(4)宝钗形象的复杂性
薛宝钗的形象犹如一座深邃的宝藏,蕴含着丰富的多面性,她的聪明才智、世故圆滑以及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立体的人物形象。
宝钗的聪明才智令人赞叹。她博学多才,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在大观园的诗社活动中,她的诗作常常展现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见解。不仅如此,她对各种知识都有涉猎,无论是经济、管理还是人情世故,都能应对自如。在协助李纨、探春管理大观园时,她提出的改革措施,如实行承包责任制,既考虑到了节省开支,又兼顾了下人的利益,展现出卓越的管理才能和敏锐的经济头脑。
世故圆滑也是宝钗的显着特点。她深知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懂得如何在其中周旋。她善于察言观色,能够准确把握他人的心思和需求,从而做出恰当的反应。她与贾府上下众人都能保持良好的关系,无论是对长辈的孝顺,还是对下人的宽厚,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她的这种世故并非简单的圆滑,而是一种在复杂环境中生存的智慧,使她能够在贾府这个大家庭中如鱼得水。
然而,在这看似完美的表象之下,宝钗也有着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她并非没有感情,只是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压抑,将情感深埋心底。她对宝玉的感情真挚而深沉,尽管她努力克制自己的情感,以符合礼教的要求,但在一些细微之处,仍能看出她的真情流露。比如,她在看到宝玉挨打时的心疼,以及对宝玉生活的关心。但她的感情始终被礼教所束缚,无法自由地表达和追求,这使她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宝钗形象的复杂性就在于她既是封建礼教的忠实扞卫者,又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她的聪明才智和世故圆滑使她在贾府中占据一席之地,但也正是这些特质让她更加深陷封建礼教的泥沼。她内心的情感世界与外在的行为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矛盾与挣扎使她成为《红楼梦》中一个极具魅力和深度的人物形象,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