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人询问月钱发放情况这一情节,虽只是贾府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却深刻揭示了贾府的经济困境和王熙凤的管理手段,为读者理解贾府的兴衰提供了重要线索。
3.刘姥姥二进荣国府
时隔不久,刘姥姥带着自家地里新鲜的瓜果蔬菜,再次踏入荣国府。这一次,她并非空手而来,而是带着满满的心意,试图拉近与贾府众人的关系。
刚到荣国府,刘姥姥便遇见了平儿。平儿如今在贾府也算有头有脸的人物,刘姥姥深知其地位,忙不迭地上前请安,言语中满是谦卑与感激:“平姑娘,上次多亏您照应,我们一家老小都念叨着您的好呢!”说着,便将带来的土产往平儿手里塞。平儿见刘姥姥如此热情,也不好推辞,笑着说道:“刘姥姥,您太客气了,都是些小事,您别放在心上。快进来坐,老太太正念叨您呢!”平儿的态度亲切又不失分寸,既展现出贾府丫头的得体,又让刘姥姥感受到一丝温暖。
听闻贾母想见自己,刘姥姥心中既紧张又兴奋。见到贾母后,她立刻满脸堆笑,伏地便拜:“老寿星,我可算又见到您啦!您身子骨可还好?”贾母见刘姥姥来了,十分欢喜,忙让人扶起她,说道:“快起来,快起来,一路上累着了吧?我正想找个人说说话呢,你来得正好。”刘姥姥顺势坐在一旁,开始绘声绘色地讲起乡下的趣事,逗得贾母哈哈大笑。
刘姥姥深知贾母在贾府的地位,所以极力讨好。她用那质朴又生动的语言,讲述着农村的生活琐事,什么哪家的鸡下了双黄蛋,哪家的孩子调皮捣蛋,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生活气息。贾母听得津津有味,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窗户。
从刘姥姥与平儿、贾母等人的见面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刘姥姥的为人处世之道。她懂得察言观色,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面对平儿,她感恩戴德,以小意儿讨好;见到贾母,她更是使出浑身解数,用自己的“土气”和幽默,赢得贾母的欢心。而贾府众人对刘姥姥的态度,也各有不同。平儿出于礼貌和善良,对刘姥姥较为客气;贾母则是真心觉得刘姥姥有趣,将她视为解闷的对象。这种不同的态度,既反映出贾府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展现了刘姥姥在这个大家族中的独特地位。她就像一个纽带,连接起了贾府与外面的平凡世界,为这个看似高高在上的家族带来了一丝别样的气息。
4.刘姥姥讲故事
晚饭后,众人围坐在一起,气氛轻松愉悦。刘姥姥见贾母兴致颇高,便寻思着再讲些故事讨老太太欢心。她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述第一个故事:“那天啊,我去地里头,瞧见雪下得老大了。就看见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长得那叫一个俊呐,穿着大红袄儿,白绫子裙子,从那雪地里头走过来,到我家柴禾垛这儿,抽了一捆柴就走啦。”众人听得入神,不想这时,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嘈杂声,原来是贾府里走水(失火)了。众人赶忙起身查看,一阵忙乱后,火被扑灭。贾母心有余悸,觉得这故事不吉利,便不让刘姥姥再讲这个。
刘姥姥见状,略一思索,马上又换了个故事:“我给老太太说个新鲜的。我们那儿有个老奶奶,都九十多岁了,吃斋念佛可虔诚了。有一天晚上,梦见观音菩萨手里拿着个玉瓶儿,往她肚子上一洒,没多久啊,老奶奶就有喜啦,生了个白白胖胖的大小子!”贾母和王夫人听了,都觉得十分欢喜,这故事正合了她们对家族添丁的期盼。
刘姥姥讲的这两个故事,内容虽简单,却对不同人物产生了不同影响。对于贾母而言,这些故事犹如一阵清风,给她平淡的贾府生活带来了别样乐趣。她久居深宅大院,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刘姥姥的乡下故事满足了她的好奇心,让她暂时忘却了家族的诸多烦心事,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王夫人则从第二个故事中得到了心理上的慰藉。贾府子孙虽多,但家族的未来始终是她心头所虑,老奶奶得子的故事,让她看到了家族延续的希望,自然满心欢喜。
而宝玉对第一个“雪中抽柴”的故事尤为上心。他本就心思细腻,对美好事物充满向往。听闻故事里有个美丽的姑娘,便深陷其中,脑海中不断勾勒姑娘的模样。在他心中,这姑娘如同仙子般美好,以至于故事被打断后,仍念念不忘,缠着刘姥姥追问后续。这也体现出宝玉对世间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哪怕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人物,他也愿意投入真挚的情感。
刘姥姥的故事,看似信口胡诌,实则巧妙地抓住了不同人物的心理。通过这些故事,不仅活跃了气氛,更深入地刻画了贾府众人的性格特点与内心需求,成为推动情节发展和展现人物关系的重要环节。
5.宝玉寻茗玉
宝玉自听了刘姥姥讲述的茗玉小姐的故事后,便如同着了魔一般,满心满眼都是那个在雪地里抽柴的美丽姑娘。在他纯真的内心世界里,这个故事并非虚构,而是真实存在的一段美好传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