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对女子的尊重,源于他内心深处对“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这一理念的深信不疑。在他眼中,女子身上有着天然的纯净与美好,值得用心去呵护与尊重。当听到刘姥姥讲述“雪中抽柴”的故事,提及那位美丽的姑娘时,他瞬间被吸引。在他的认知里,无论这位姑娘身处何方,是何种身份,只要是美好的女子,就理应得到尊重与关爱。这种尊重并非流于表面的礼貌,而是深入骨髓的珍视。他不会因为故事中的姑娘可能只是一个乡下女子,就有丝毫的轻视,相反,他全情投入,仿佛那姑娘真实地站在他面前。
对美好事物的怜惜,更是宝玉“情”的重要体现。刘姥姥描述的雪地里抽柴的姑娘形象,在宝玉心中勾勒出一幅绝美的画面,触动了他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敏感神经。他怜惜故事中姑娘可能遭遇的种种不幸,哪怕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他也忍不住为其命运担忧。这种怜惜无关乎现实的利益,纯粹是出于对美好事物的本能呵护。当故事被意外打断,他满心的牵挂无处安放,那种失落与不舍溢于言表。他执着地想要探寻故事的后续,并非仅仅是出于好奇,更多的是对美好事物完整性的追求,不忍心看到这份美好被轻易破坏。
宝玉对刘姥姥故事的反应,还展现出他情感的纯粹与真挚。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时代,大多数人都被世俗的观念所束缚,情感表达变得含蓄而隐晦。然而,宝玉却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他对故事中人物的关注是如此直接,情感的流露是如此自然,没有丝毫的做作与虚伪。他不会因为故事的真实性存疑,或者因为他人的看法而压抑自己的情感。这种纯粹的情感,让他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却也正是他最为可贵的品质。
此外,宝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不计代价的。他听闻故事后,立刻决定派人去寻找那座可能存在的庙宇,全然不顾其中的困难与渺茫的希望。在他心中,只要是与美好相关的事物,就值得全力以赴去追寻。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超越了现实的考量,体现出他精神世界的纯净与高尚。
贾宝玉在第三十九回中对刘姥姥故事中人物的反应,全方位地展现了他的“情”。这份“情”包含着对女子的尊重、对美好事物的怜惜,以及情感的纯粹与追求的执着。他的“情”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那个压抑的封建世界,也让读者看到了人性中最温暖、最美好的一面。正是这种独特的“情”,塑造了宝玉这一经典的文学形象,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传奇。
3.贾母
贾母在《红楼梦》中无疑是贾府的灵魂人物,她的形象丰满立体,通过第三十九回中对刘姥姥的态度以及在贾府中的地位,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她的慈爱、威严和对生活的追求。
贾母对刘姥姥的态度,尽显慈爱之风。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见到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不仅亲切地招呼刘姥姥坐下,还关切询问一路是否劳累。在听刘姥姥讲述乡下趣事时,贾母听得津津有味,不时被逗得哈哈大笑。这种发自内心的欢喜,并非只是一时的新鲜,而是源于贾母内心深处的善良与慈爱。她没有因为刘姥姥出身低微而有丝毫的嫌弃,反而将其视为可以解闷聊天的对象,给予她充分的尊重和关注。这种慈爱,不仅体现在对刘姥姥个人的态度上,更体现在她对整个家族晚辈的关怀中。在贾府,贾母是众人心中温暖的港湾,她用自己的爱,庇护着家族中的每一个人,营造出一种相对和谐的家庭氛围。
然而,贾母在贾府的绝对权威,又彰显出她的威严。作为贾府的最高长辈,她的决策和意见具有决定性作用。贾府上下,从主子到奴仆,对贾母无不敬畏有加。在处理家族事务时,贾母的态度坚决,不容置疑。她的每一句话,都如同金科玉律,众人皆会遵从。这种威严并非简单的严厉,而是建立在长期的家族管理和众人对她的敬重之上。她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掌控着贾府的大小事务,维持着家族的秩序和稳定。
同时,贾母对生活有着极高的追求。她享受着贾府的荣华富贵,注重生活的品质和情趣。螃蟹宴上,众人的欢声笑语、精致的饮食布置,都展现出贾母生活的奢华与讲究。她喜欢热闹,喜欢与家人欢聚一堂,享受天伦之乐。听刘姥姥讲故事,也是她丰富生活情趣的一种方式。她对生活的热爱,感染着身边的人,让贾府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贾母这一人物形象,在第三十九回中通过对刘姥姥的态度以及在贾府中的地位,生动地展现出她慈爱、威严和对生活追求的多面性。她既是贾府的精神支柱,也是封建贵族家庭中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她的形象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家族文化和人物风貌。
4.王熙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