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目解析
《红楼梦》第九十五回回目“因讹成实元妃薨逝 以假混真宝玉疯癫”,精准概括了本回的两大关键事件,深刻揭示了贾府命运的急转直下。“因讹成实元妃薨逝”,元妃之死起初或许有传言讹误,但最终成为残酷现实。元妃作为贾府在宫廷的重要倚靠,她的离世象征着贾府失去了最有力的庇护,家族的荣耀与权势开始摇摇欲坠。“以假混真宝玉疯癫”,宝玉丢失通灵宝玉后,众人慌乱中竟有人送来假玉,宝玉陷入疯癫状态。通灵宝玉是宝玉的命根子,它的丢失与真假混淆,暗示着宝玉精神世界的崩塌,也预示着贾府内部的混乱与衰败。
回目用词精妙,“因讹成实”“以假混真”对仗工整,生动展现了事件的荒诞与无常,增添了悲剧色彩,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命运的捉弄和贾府的岌岌可危。
二、主要情节梳理
1.宝玉失玉
在《红楼梦》第九十五回中,宝玉失玉这一情节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了贾府上下的轩然大波。
事情的开端颇为蹊跷,宝玉在换衣服时,竟不知何时弄丢了那块通灵宝玉。袭人发现玉丢失后,吓得花容失色,深知这玉对宝玉的重要性,更不敢贸然回明王夫人和贾母,只好先命人在各个园中仔细寻找。消息传开后,李纨等众人纷纷赶来,大家聚在一起,开始出谋划策。凤姐当机立断,提出先限制各位在园中活动,禁止外出,以便更方便地查明情况。
与此同时,焙茗带来了一个看似有希望的消息。他称在当铺里似乎找到了宝玉的玉,这让众人的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宝玉听闻后,也觉放心不少,急忙走到门口询问详情。然而,当焙茗详细讲述在当铺的经历后,众人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当铺里有很多类似的小玉,难以确定哪一块才是宝玉丢失的通灵宝玉。袭人凭借自己的经验判断,认为那些玉并非正经东西,众人听后,仔细一想,便觉得此事不靠谱,于是打消了从当铺取玉的念头。
为了探寻玉的下落,岫烟想到了妙玉。她来到栊翠庵,请求妙玉扶乩。妙玉起初拒绝,认为岫烟听信谣言来纠缠她,且声称自己不懂扶乩之事。但在岫烟诚恳地诉说了袭人等性命关系的话后,妙玉最终被打动,破例进行扶乩。扶乩后得出的乩语“噫!来无迹,去无踪,青埂峰下倚古松。欲追寻,山万重,入我门来一笑逢”,让众人更加困惑。大家对乩语进行解读,认为一时难以找到玉,但玉不会丢失,只是不知何时会自行出现。然而,“青埂峰”究竟在何处,“入我门来”又指的是谁的门,这些问题都成了不解之谜。
此后,王夫人等派人到当铺里查问,凤姐也暗中设法找寻,但一连闹了几天,始终毫无下落。宝玉因为失玉,变得怔怔的,不言不语,没心没绪,好几天都不上学。而袭人等每日提心吊胆,生怕贾母和贾政知道此事。宝玉失玉这一事件,不仅让宝玉陷入了混沌状态,也让整个贾府陷入了慌乱与不安之中,仿佛预示着一场更大的危机即将来临。
2.元妃薨逝
在宝玉失玉引发的慌乱尚未平息之时,元妃薨逝的噩耗如晴天霹雳般降临到贾府。
元妃自入选凤藻宫后,圣眷隆重,然而身体却每况愈下。她身体发福,举动费力,日常起居劳乏,还时常发作痰疾。此次,因前日侍宴回宫偶沾寒气,勾起了旧病,且病情来势汹汹。太医院奏明是痰厥之症,用药后却毫无起色,汤药不进,连用通关之剂也不见效。内官忧虑之下,奏请预办后事,并传旨命贾氏椒房进见。
太监匆忙赶到贾府报信,贾政满脸泪痕、喘吁吁地让王夫人即刻进宫,并嘱咐她告知老太太时说得宽缓些,不要吓坏了老人家。王夫人听闻,大哭起来,但在贾政的催促下,强忍着悲痛去请贾母。她只说元妃有病,进去请安,贾母虽念佛祈祷,但心中也不免担忧。
贾母和王夫人匆忙穿戴整齐,进宫见到元妃时,只见她痰塞口涎,不能言语,见到贾母只有悲泣之状,却流不出眼泪。贾母进前请安,说着宽慰的话,然而元妃已目不能顾,脸色渐渐改变。内官太监考虑到国家制度,担心派各妃看视,椒房姻戚不便久留,便请她们在外宫伺候。贾母和王夫人怎忍心离开,但无奈只能遵旨,心中悲感却不敢表露。
朝门内官员传来消息,太监出来立传钦天监,贾母便知情况不妙。稍刻,小太监传谕,宣布贾娘娘薨逝。这一消息如同一把重锤,狠狠地砸在众人的心上。元妃薨于十二月十九日,此时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
贾母含悲起身,出宫上轿回家。贾政等也已得知消息,一路悲戚。回到家中,邢夫人、李纨、凤姐、宝玉等出厅迎接,大家分东西迎着贾母请安,随后便是一片哭泣之声。
次日早起,凡有品级的人都按贵妃丧礼进内请安哭临。贾政身为工部官员,既要按照仪注办理丧事,又要在堂上周旋,还要应对同事的请教,两头忙碌,更添了几分哀伤。元妃的薨逝,让贾府失去了在宫廷中的重要倚仗,也为贾府的衰败敲响了丧钟,整个贾府沉浸在一片悲痛与绝望的氛围之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