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回回目“王熙凤致祸抱羞惭,贾太君祷天消祸患”精准概括了核心情节。王熙凤精明能干,却在贾府管理中多行不善之事,如放高利贷、弄权铁槛寺等,这些行为最终给贾府招来大祸。当事情败露,她内心充满羞惭,往日的威风不再,只剩无尽的悔恨与惶恐。而贾太君,即贾母,在贾府遭遇困境时,以虔诚之心祷天,期望能消除家族面临的祸患。她作为贾府的长辈,在关键时刻展现出对家族的关怀与担当。
在全书中,此回目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承接前文贾府的种种矛盾与隐患,将矛盾激化至贾府被抄家这一重大变故;同时也为后文贾府的衰败以及人物命运的进一步转折埋下伏笔,使读者更能深刻感受到家族兴衰的无常。
一、情节梳理
1.贾政探母与内廷喜讯
贾政听闻贾母危急,心急如焚,赶忙前往探视。只见贾母因惊吓气逆,王夫人、鸳鸯等人正全力唤醒她。待贾母渐渐苏醒,服下疏气安神的丸药后,虽稍有好转,却仍伤心落泪。贾政在旁宽慰,自责儿子们不肖,招来灾祸让老太太受惊,还表示若老太太能宽心,他们尚可在外处理事务;若老太太有个三长两短,他们的罪孽就更深重了。
就在贾政心急如焚之时,外面传来消息,称内廷有信。贾政急忙出来,见到北静王府长史。长史一见面便道“大喜”,这让贾政又惊又喜。原来,北静王与西平郡王进内复奏,将贾政的惧怕之心和感激天恩之话转达给了主上。主上甚是悯恤,念及贵妃溘逝未久,不忍加罪,便加恩让贾政仍在工部员外上行走。所封家产,仅将贾赦的入官,其余都归还贾府。同时传旨让贾政尽心供职,还要求北静王查核抄出的借券,如有违禁重利的一概照例入官,而定例生息的同房地文书则尽数归还。此外,贾琏被革去职衔,但免罪释放。
贾政听后,心中的巨石终于落地。他立刻起身,虔诚地叩谢天恩,又拜谢王爷恩典。这喜讯如同久旱后的甘霖,让陷入困境的贾府看到了一丝希望,也让贾政稍感宽慰,能够暂时放下心中的忧虑,重新思考家族的未来。
2.贾琏的困境与委屈
贾琏虽被免罪释放,但他所面临的困境却如同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家中财物被抢,一片狼藉,往日的繁华早已不复存在。那些趁火打劫之人,如同贪婪的饿狼,将贾府洗劫一空,让本就摇摇欲坠的家族更加雪上加霜。而父兄之事尚未妥善解决,贾赦仍深陷囹圄,家族的声誉也因他们的罪行而受损,这一切都让贾琏感到无比的焦虑和无助。
在这种艰难的处境下,贾琏满心委屈地向贾政诉说着自己的遭遇。他提及家中被抢时的混乱场景,那些平日里看似温顺的下人,在利益的驱使下,竟也变得如此疯狂,将多年来积攒的财物席卷而去。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对这些人的行为感到痛心疾首。
对于父兄之事,贾琏更是有苦难言。他深知贾赦的行为给家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他也明白自己作为家族的一员,无法置身事外。他向贾政倾诉着自己在处理这些事情时的艰辛和无奈,为了维护家族的尊严和利益,他四处奔走,却始终无法改变现状。他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孤独的行者,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却找不到一丝光明。
贾琏还委屈地提到,自己为了家族的生计,不得不四处借贷,背负了沉重的债务。然而,如今家族遭遇变故,那些债主们纷纷上门讨债,让他陷入了绝境。他本以为自己的努力能够换来家族的稳定和繁荣,却没想到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局。他的眼中闪烁着泪光,心中充满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家族未来的担忧。
贾政听着贾琏的诉说,心中也不免感到一阵酸楚。他深知贾琏的委屈和无奈,但此时的他也无力改变现状。他只能安慰贾琏,让他振作起来,共同面对家族的困境。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刻,父子二人相互扶持,试图在黑暗中寻找一丝希望的曙光。
3.亲友探望与贾政的忧虑
贾府遭遇变故后,亲友们纷纷前来探望。他们围坐在贾政身边,七嘴八舌地谈论着贾府之事。有的亲友认为贾府此次是树大招风,平日里太过招摇,才惹来了这场灾祸,建议贾政以后行事要低调收敛,莫要再张扬。还有的亲友觉得贾府内部管理混乱,下人肆意妄为,才导致如今局面,应当好好整顿家风,加强对府中人员的管束。
贾政静静地听着亲友们的看法和建议,心中五味杂陈。这些话虽有道理,但如今贾府已元气大伤,想要重振谈何容易。就在他沉思之际,又听到了一些关于自己的风声。有人传言他在工部任职时,也有一些不检点的行为,说不定还会有后续的麻烦。这风声如同一把利刃,刺痛了贾政的心。他一直以清正廉洁自居,兢兢业业地为朝廷效力,没想到如今却被流言蜚语所困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