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回概述
第一百十八回“记微嫌舅兄欺弱女,惊谜语妻妾谏痴人”处于《红楼梦》后半部分,此时贾府已逐渐走向衰败。回目中,“记微嫌舅兄欺弱女”指的是贾环记恨凤姐,联合巧姐的舅舅王仁,企图欺负弱小的巧姐,将其卖掉换钱;“惊谜语妻妾谏痴人”则讲述了宝钗和袭人看到宝玉不肯用功读书,借机劝诫,宝钗的一番话让宝玉顿悟,从而开始努力读书,准备考取功名。这一回情节紧凑,人物关系复杂,进一步展现了贾府内部的矛盾和人物命运的起伏,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二、惜春出家情节解读
1.惜春出家的决心与缘由
惜春出家的决心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这与她的性格特点、过往经历以及贾府当时的环境密切相关。
从性格层面来看,惜春生性孤僻、冷漠,对尘世的繁华热闹缺乏兴趣。她自幼在贾府长大,却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她喜欢独处,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对佛教的教义有着浓厚的兴趣。这种性格特质使她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变故时,更容易选择逃避现实,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回顾前文情节,我们可以发现惜春的出家早有伏笔。她亲眼目睹了贾府内部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这些丑恶的现象让她对人性感到失望。例如,尤氏姐妹的悲惨遭遇给她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尤二姐被王熙凤设计害死,尤三姐自刎而亡,这些悲剧让惜春看到了人性的黑暗和世事的无常。她意识到,在这个充满欲望和纷争的世界里,没有真正的安宁和幸福。
此外,惜春与宁国府的关系也让她感到痛苦和无奈。宁国府的荒淫无道让她感到羞耻和厌恶,她不愿意与这样的家族有过多的牵扯。她曾说过:“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为什么教你们带累坏了我!”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她对宁国府的不满和对自身清白的坚守。
当时贾府的环境也对惜春的出家起到了推动作用。贾府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后,逐渐走向衰落。家族的经济困境、人际关系的紧张以及社会地位的下降,让惜春感到前途渺茫。她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也无法在这个破败的家族中找到自己的归宿。在这种情况下,出家成为了她唯一的选择。
佛教的教义为惜春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她认为,只有通过出家修行,才能摆脱尘世的烦恼,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超脱。她在与智能儿的交往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佛教的思想,这进一步坚定了她出家的决心。
惜春坚决出家是她性格、经历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她的出家不仅是个人的选择,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弱点。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惜春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救赎。
2.众人对惜春出家的反应
惜春出家这一决定,在贾府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王夫人、宝玉、宝钗、袭人等众人对此有着不同的反应,各自的心理和态度也尽显其中。
王夫人作为贾府的当家主母,她对惜春出家一事感到十分震惊和痛心。惜春是她的侄女,从小在贾府长大,王夫人一直将她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她深知惜春性格孤僻,但没想到她会如此决绝的选择出家。王夫人的震惊源于她对惜春的期望,她希望惜春能在贾府安稳地生活,将来找个好人家嫁了。然而,惜春的决定打破了她的期望。她痛心的是,贾府已经经历了诸多变故,如今连惜春也要离开,这让她感到家族的衰败又添了一笔。但王夫人最终还是接受了惜春的选择,她认为这或许是惜春的宿命,只能无奈地叹息。
宝玉对惜春出家的反应则更为复杂。他与惜春从小一起长大,感情深厚。惜春的出家让他感到无比的悲伤和失落。宝玉本就对尘世的繁华不感兴趣,他理解惜春对佛教的追求和对现实的逃避。但同时,他又舍不得惜春离开。他想到惜春从此要远离尘世,青灯古佛相伴,心中充满了怜悯。宝玉的内心也因此更加迷茫,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归宿。他觉得在这个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如此脆弱,随时都可能分离。惜春的出家让他对未来更加感到无助和迷茫。
宝钗对惜春出家表现得较为理智。她明白惜春的性格和选择是无法改变的。宝钗一直秉持着传统的价值观,她认为惜春出家虽然是一种无奈之举,但也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坚守。她没有过多地劝阻惜春,而是尊重她的决定。同时,宝钗也从惜春的出家事件中看到了贾府的衰落对众人的影响。她意识到,在这个动荡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出路。宝钗的理智让她能够冷静地看待惜春的选择,并且从中思考家族的未来。
袭人对惜春出家则更多地是感到惋惜。她觉得惜春年纪轻轻就选择出家,实在是可惜。袭人是个传统的女子,她认为女子应该相夫教子,过着平凡而安稳的生活。惜春的出家打破了她对女子命运的认知。她为惜春感到不值,觉得惜春放弃了美好的青春和未来。袭人也从惜春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担心自己的命运也会像惜春一样充满变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