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慧角度而言,刘姥姥救助巧姐并非盲目行事。她深知贾府的复杂情况和社会的险恶,巧妙地利用自己的人脉和资源,将巧姐带出困境。她没有直接与贾环等人正面冲突,而是采取迂回的方式,保护了巧姐的安全。这种智慧源于她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对人性的洞察。
刘姥姥与贾府的关系复杂而微妙。起初,她是为了生计到贾府打秋风,得到了贾府众人的接济和款待。她以自己的幽默和朴实,给贾府带来了别样的欢乐。随着故事的发展,贾府逐渐衰败,刘姥姥却没有忘记这份恩情。她与贾府的关系从最初的利益往来,转变为一种超越阶层的情感纽带。
在情节发展中,刘姥姥救助巧姐起到了重要的转折作用。巧姐作为贾府的后代,面临被卖的危险,这象征着贾府的彻底衰败。而刘姥姥的出现,给巧姐带来了生机,也让贾府的血脉得以延续。她的行为打破了封建家族内部的冷漠和算计,为故事增添了一丝温暖和希望。同时,也与贾环等人的丑恶行径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揭示了善良和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道理。刘姥姥的形象在这一情节中得到了升华,成为了《红楼梦》中一个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角色。
四、情节发展与结构
1.情节梳理
《红楼梦》第一百十九回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主要围绕宝玉赴考、巧姐被卖、皇帝大赦等事件展开。
故事开篇,宝玉和贾兰叔侄二人准备去参加科举考试。宝玉在临行前,与家人一一告别。他的言语看似疯癫,却又蕴含深意,众人只当他是没出过门的孩子心性,催他赶紧上路。宝玉嘻天哈地,似笑自己荒唐,也笑世人痴狂,随后毅然出门而去,这一情节为他之后的出家埋下了伏笔。
与此同时,贾府内部却暗流涌动。贾环因嫉妒和贪婪,妄图在贾府困境中谋取私利,他与王仁等人勾结,试图将巧姐卖给外藩。这一阴谋的出现,让本就摇摇欲坠的贾府更加岌岌可危,巧姐的命运也悬于一线。
科举考试结束后,传来了宝玉中举的消息。这一喜讯让贾府众人喜出望外,在经历了抄家之难后,宝玉中举仿佛给贾府带来了一丝复兴的希望,家族暂时摆脱了一些困境。然而,喜悦还未消散,更大的变故接踵而至。宝玉中举后,并未回家,而是随一僧一道出家而去,了却了尘世的缘分。他的离去让贾府众人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也让家族的复兴之梦瞬间破灭。
就在贾府沉浸在宝玉离去的悲痛时,皇帝开恩,对贾府进行了大赦。贾赦、贾珍的罪行被赦免,贾珍仍袭宁国三等世职,贾政袭荣国世职,家族得以延续世泽。这一情节的转折,让贾府在绝望中又看到了一丝曙光,众人在悲喜交加中面对命运的转折。
而巧姐这边,在即将被卖的危急时刻,刘姥姥挺身而出。她凭借自己的善良和智慧,巧妙地利用人脉和资源,将巧姐带出了困境,使巧姐免受了被卖的悲惨命运。刘姥姥的救助行为,为故事增添了一丝温暖和希望。
本回情节在起伏转折中,展现了人物命运的无常和家族兴衰的无奈。从宝玉赴考的平静,到巧姐被卖的危机,再到宝玉中举的喜悦和出家的悲痛,最后皇帝大赦的转机,每一个情节都扣人心弦,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命运的不可捉摸和封建社会的复杂与残酷。
2.结构特点
《红楼梦》第一百十九回在全书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收束与转折的关键作用,情节安排极具合理性与艺术性。
从与前文的呼应来看,本回与前文情节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链条。宝玉中举后出家,呼应了他一贯对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的叛逆态度。前文多次描写宝玉对四书五经、仕途经济的反感,将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斥为“禄蠹”,他与黛玉的爱情也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本回中他中举后毅然出家,是其叛逆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对前文情节和人物性格塑造的有力呼应。巧姐被卖的情节,也与前文贾府的衰败相呼应。贾府自元妃省亲后的繁华背后,隐藏着管理混乱、经济入不敷出等诸多危机,子孙们不思进取,只知贪图享乐。贾环试图卖巧姐,正是贾府衰败过程中家族内部矛盾激化的体现,反映了封建家族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丑恶本质。
在对后文的铺垫方面,本回为故事的结局埋下了伏笔。皇帝大赦贾府,使家族得以延续世泽,这为后文贾府的短暂复兴提供了可能。然而,宝玉的出家也暗示了贾府复兴的脆弱和短暂,家族的精神支柱已经崩塌,繁华只是表象。巧姐被刘姥姥救助,为她未来的命运带来了转机,也为故事增添了一丝温暖和希望,为后文巧姐的成长和贾府血脉的延续做了铺垫。
从情节安排的合理性来看,本回情节的发展符合人物性格和故事逻辑。宝玉中举后出家,既满足了家族对他的期望,又实现了他对自由和纯净精神世界的追求,这种选择在他的性格发展轨迹中是合理的。贾环试图卖巧姐,源于他的嫉妒和贪婪,这与他在前文中的阴险狡诈形象相契合。刘姥姥救助巧姐,体现了她善良、智慧的性格特点,也符合她与贾府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