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的命运轨迹令人唏嘘不已。他出身富贵之家,本应尽享荣华,却对封建礼教和科举仕途极为反感,视功名利禄如粪土。然而,在家族的期望和压力下,他还是参加了科举考试,并且高中举人。这一结果看似是命运对他的眷顾,让他在世俗眼中取得了成功。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中举之后,他却毅然决然地随一僧一道出家而去,彻底抛弃了尘世的一切。从众人眼中的公子哥到科举的胜利者,再到遁入空门的出家人,宝玉的命运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让人感受到命运的无常,无论一个人如何抗拒,都可能在不经意间被命运的巨手推向未知的方向。
巧姐的命运同样充满了波折。她身为贾府的千金小姐,本应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贾府的衰败让她陷入了绝境。贾环为了谋取私利,与王仁等人勾结,试图将她卖给外藩。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巧姐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悲惨。但幸运的是,刘姥姥挺身而出,凭借自己的善良和智慧,将巧姐带出了困境。巧姐从险些被卖的悲惨命运中逃脱,这一转折让人深刻体会到命运的不可捉摸。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机缘巧合,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除了宝玉和巧姐,贾府众人的命运也都在这一回中发生了变化。贾府在经历抄家之难后,本已陷入绝境,但皇帝的大赦让家族暂时摆脱了困境,得以延续世泽。然而,这种复兴只是表面的,家族内部的矛盾和危机依然存在。贾府众人的命运就像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漂泊的船只,随时都可能被命运的风浪吞噬。
这些人物命运的变化,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人生的不确定性。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也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有时候,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可能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而有时候,我们在不经意间却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面对命运的无常,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珍惜当下,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同时,我们也要明白,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而在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无论命运如何安排,我们都应该坦然面对,积极乐观地生活。
3.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红楼梦》第一百十九回通过诸多情节,深刻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和家族制度,揭示出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封建科举制度在本回中暴露出其虚伪和对人性的压抑。宝玉一向厌恶科举,视仕途经济为“禄蠹”之道,但在家族的期望和压力下,他还是参加了科举考试,并高中举人。这一结果看似是科举制度的成功,实则是对其的莫大讽刺。宝玉参加科举并非出于对学问和仕途的追求,而是为了完成家族的使命,之后便毅然出家,彻底摆脱科举的束缚。这表明科举制度只是封建统治者选拔奴才的工具,它磨灭了人的个性和自由,让人们为了功名利禄而丧失自我。同时,皇帝查看省级考试卷子并因与元妃的关系而对贾府格外开恩,这种随意性也显示出科举制度背后的权力操纵和不公平。
封建婚姻制度在本回中也受到了批判。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婚姻是家族利益的结合,尽管宝钗端庄贤淑,但宝玉心中只有黛玉。他们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悲剧,宝钗在宝玉出家后只能默默承受痛苦,遵守封建礼教的规范,继续留在贾府尽自己的本分。这反映出封建婚姻制度只注重家族的利益和社会地位的匹配,而忽视了个人的感情和幸福,将女性视为家族的附属品,剥夺了她们追求爱情的权利。
封建家族制度的黑暗和腐朽在本回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贾府作为封建大家族,等级森严,内部矛盾重重。贾环为了谋取私利,试图卖巧姐,这一行为充分暴露了家族成员之间的冷漠和自私。家族的管理者们只知贪图享乐,挥霍无度,导致家族经济入不敷出,管理混乱。而皇帝的大赦虽然让贾府暂时摆脱了困境,但并不能改变家族衰败的命运,因为封建家族制度的腐朽已经深入骨髓。这种家族制度不仅束缚了个人的发展,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通过对这些封建制度的批判,作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表达了对自由、平等和人性解放的向往。
六、艺术特色分析
1.语言风格
《红楼梦》第一百十九回的语言风格独具特色,简洁纯净、准确传神、朴素多彩等特点在文本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简洁纯净是本回语言的显着特征。在描述宝玉赴考时,“宝玉嘻天哈地,大有疯傻之状,遂从此出门而去”,寥寥数语,便将宝玉看似疯癫、实则决绝的状态展现出来。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冗长的叙述,简洁的文字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让读者能迅速捕捉到宝玉此时复杂的心境,以及他对尘世的告别之意。
语言的准确传神在本回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当描写宝钗得知宝玉出家后的反应时,“宝钗的眼泪直流下来,想起宝玉疯疯傻傻,听信那和尚道士的话,不如一死,倒也干净。只是想着母亲年纪大了,哥哥又是不晓事的,竟只得忍住”。“眼泪直流”“忍住”等词语,精准地刻画了宝钗内心的痛苦、无奈和她作为封建礼教下端庄女子的克制。她的情感在这几个词语的描绘下,如在眼前,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她复杂的心情和艰难的处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