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金钗: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李纨、妙玉、史湘云、王熙凤、贾巧姐、秦可卿。
一、金陵十二钗的人物群像
1.林黛玉:才情与悲剧的化身
林黛玉,金陵十二钗之首,其身世宛如一幅凄美画卷,令人心生怜惜。她本是江南贵族小姐,乃林如海与贾敏的独女。然而,命运弄人,少时父母便先后离世,孤苦伶仃的她被外祖母接入荣国府抚养。从此,她寄人篱下,开启了在贾府的别样人生。
敏感,是林黛玉性格中极为突出的一点。她心思细腻,对周围的人和事有着敏锐的感知。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里,她时刻留意着他人的言行举止,生怕自己遭人嫌弃。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不屑地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这看似任性的话语,实则是她敏感内心的体现。她在意贾宝玉的每一个举动,也在意自己在贾宝玉心中的位置,所以对这来自“臭男人”的礼物才会如此抵触。
孤傲,也是林黛玉性格的鲜明特征。尽管她寄人篱下,但骨子里却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高傲。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纯真和独特。在大观园中,她不迎合他人,只做真实的自己。她的才情出众,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在姐妹们的诗社活动中,她的诗作常常脱颖而出,令人赞叹不已。她的才华如同夜空中的繁星,璀璨夺目,却也因此让她在众人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林黛玉的才情,在《红楼梦》中堪称一绝。她的诗词充满了灵动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每一首都仿佛是她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她的《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那哀怨的诗句,道尽了她对生命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无奈。她的才情不仅体现在诗词创作上,还体现在她的文学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上。她对《西厢记》等文学作品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能够从中汲取灵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而她与贾宝玉的情感纠葛,更是《红楼梦》中最为动人的篇章之一。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贾宝玉视她为知己,懂她的精神内核;她也深爱着贾宝玉,这份爱纯粹而高贵。然而,他们的爱情却受到了家族命运的重重阻碍。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他们的爱情如同水中月、镜中花,看似美好,却难以实现。最终,林黛玉病重,将最后一滴泪还尽,带着无尽的痛苦和遗憾离开了人世。她的悲剧命运,让人不禁为之扼腕叹息,也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2.薛宝钗:封建礼教下的典范与悲剧
薛宝钗,作为封建礼教下的典范,她的性格犹如一坛陈酿的美酒,醇厚而复杂。世故,是她性格中极为显着的一面。在贾府这个错综复杂的大家庭里,她深谙为人处世之道,懂得如何与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相处。面对长辈,她恭敬孝顺,礼数周全;对待下人,她宽厚仁慈,不摆架子。她的世故并非是虚伪做作,而是一种在长期的生活环境中培养出来的生存智慧。例如,当金钏儿投井自尽后,她去安慰王夫人时,巧妙地将责任归咎于金钏儿自己,既维护了王夫人的颜面,又显示出她的善解人意。
稳重,也是薛宝钗性格的一大特点。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她总是能够保持冷静,从容应对。在大观园的诗社活动中,她的诗作风格沉稳大气,不似林黛玉那般灵动飘逸,但却有着一种别样的韵味。她的稳重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上,还体现在她的日常生活中。她举止端庄,言行得体,从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情感,给人一种端庄贤淑的感觉。
恪守封建妇德,是薛宝钗性格的核心所在。她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认为女子应该遵守三从四德,相夫教子。她熟读经史子集,深知封建礼教的规矩和准则,并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她劝诫贾宝玉要走仕途经济之路,认为这是男子的本分。她自己也以身作则,在贾府中处处以封建妇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成为了众人眼中的典范。
在贾府的处境中,薛宝钗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了上上下下的一致好评。贾母对她十分喜爱,王夫人更是将她视为未来的儿媳人选。她在贾府的地位日益稳固,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然而,她的内心深处却有着自己的无奈和悲哀。她虽然表面上风光无限,但实际上却失去了自由和自我。她不得不按照封建礼教的要求去生活,压抑着自己的情感和欲望。
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婚姻,是一场悲剧的结合。尽管他们最终结为夫妻,但他们之间却缺乏真正的爱情。贾宝玉心中只有林黛玉,对薛宝钗只是一种敬重和感激之情。而薛宝钗虽然深爱着贾宝玉,但她却无法得到他的心。他们的婚姻就像是一场政治联姻,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婚后,贾宝玉依然沉浸在对林黛玉的思念中,最终选择了出家为僧。薛宝钗则独守空闺,度过了孤独寂寞的一生。她的悲剧命运,让人不禁感叹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