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威与徐志浩在院子中交手,一出手便感受到徐志浩身手不凡,每一次进攻,谭威都带着十足的劲道,可徐志浩总能凭借着超乎常人的灵活,巧妙地避开。
谭威心中暗自赞叹,几次尝试施展擒拿手法,想要擒住徐志浩,可徐志浩身形鬼魅,如泥鳅般滑溜,总是在千钧一发之际躲开谭威的抓捕,两人你来我往,交手数回合,依旧难分高下。
谭威心中一动,决定卖个破绽,他故意露出空当,徐志浩见状,以为机会来了,立刻发动攻击。就在徐志浩靠近的瞬间,谭威迅速出手,一把抓住徐志浩的手腕,紧接着用力一甩,施展蒙古摔跤中的德合勒手法,将徐志浩摔倒在地。
徐志浩躺在地上,眼中满是惊讶,不禁脱口而出:
“将军这手法,可是漠北的博克?”
谭威伸手将徐志浩扶起,笑着点头,徐志浩拍了拍身上的尘土说道:
“将军好手段!实不相瞒,我所用的招式,融合了南洋泰拳的技巧,没想到还是败在将军手下。”
徐志浩又得知谭威的身手后,对谭威的敬佩之情更甚,眼中满是崇敬之色。
谭威对这位文武双全的徐志浩心生好感,他觉得徐志浩是招贤以来遇到的首个让自己满意之人,比试结束后,谭威热情地说道:
“徐先生,我带你去看看未来的华龙讲武堂。”
徐志浩欣然应允,两人一路来到了讲武堂的选址处,谭威边走边详细地讲述着办学方针与规模:
“这华龙讲武堂,我打算培养出能征善战、有勇有谋的军事人才。初级班面向年轻的农家子弟和开州军军士,让他们从基础学起,提高军队整体素质;高级班则选拔有潜力的低级军官,提升他们的素养,为军中输送优秀的将领。这里将来会有宽敞的教室、练兵场,还有藏书丰富的书馆。”
徐志浩看着这片尚显荒芜的土地,虽觉得此处如今看起来更像一个大军营,但听着谭威的描述,也能感受到这所讲武堂未来的不凡,二人畅聊许久。
面对书院师资不足的难题,谭威绞尽脑汁,煞费苦心设计课程,如今大明军中许多人不学无术,依仗祖上功勋僭取高位,这样的状况必须改变,于是无论是高级班还是初级班,都开设了扫盲课。
在集训队显眼的地方,还树起了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的标语,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底层军士的思想。
对于初级班除了认字,谭威还从圭圣军里挑选出各方面的能手担任老师,这些老兵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能手把手地教授学员们实用的技能,从兵器的使用到战术的配合,无一不包。
而高级班则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由谭威、徐志浩外加军中有文才者授课,谭威亲自主讲融合了现代战争理念的理论课、后世客观总结的历史课、包含世界地理的地理课还有科学基础、革命启蒙和民族觉醒。
谭威本就是军校高材生,对于军事课,从排兵布阵到后勤保障,从战略谋划到战术执行,将古今军事智慧融会贯通,不仅开阔学员们的思维,还注重培育他们的信仰,提升民族理念,期望能培养出具有先进军事理念的将领。
而徐志浩则凭借着自己深厚的学识,讲授《孙子兵法》,剖析其中的谋略智慧;讲解地理知识,让学员们明白地理环境对军事行动的重要影响,对大明制式的集中兵书也详尽讲述,他还加了边塞诗赏析,让学员们感受古代军人的豪情壮志与家国情怀。
华龙讲武堂的初级班和高级班终于在集训队正式开班了,谭威担任院长,徐志浩则出任副院长,二人身姿挺拔,儒雅中带着几分英气。学员大多从开州当地精心选拔而出,这些士兵尚未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当他们踏入了讲武堂的大门,大明这个时代的思想种子便开始撒播。
若干年后,在征服西欧的战场上,但凡将领出自龙华讲武堂的,敌人多半会直接投降,更有甚者,一些小邦国的领主,会私下用重金求子,唯一要求是男方是华龙讲武堂出身。
当讲武堂面向社会招生时,也遭遇了一些困境,平民子弟尤其是儒生们,对这所新兴的书院心存疑虑。在他们的认知里,传统的学府才是正途,而这所讲武堂既教授军事知识,又有一些新奇的理念,让他们难以接受。
只有少数贫家子弟,因讲武堂管饭这一实在的好处,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徐志浩亲自对这些报名者进行筛选,仔细观察着每一个人的潜力,最终从中挑出了几十个适合矫正三观的小伙,将他们纳入了初级班的队伍。
就在讲武堂逐渐步入正轨之时,刘闻言悄然来到了开州,近一个月来,崇祯皇帝不断收到弹劾谭威的谏言,说他私放军粮,行事跋扈,种种罪状,言之凿凿。崇祯本不予置否,可架不住朝中“忠臣”的轮番轰炸,三番两次后,多疑的毛病又犯了,便派刘闻言前来核实情况,并考察谭威在开州的政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