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荣叹息一声,目光沉稳地凝视远方:“华雄将军,你仅着眼于当下之利,却无视长远之谋。孙坚虽具威胁,然若能把握时机,趁其羽翼未丰之际将之铲除,并非难事。然现今,我等势力所需者,乃稳定与时间。且那木木老者底细,你果真知晓?虽其军事才能出众,然莫非不是敌军之奸细?”
闻此,华雄面色稍霁,然心犹不甘:“缘何不先拘孙坚,待黄巾贼灭后再作论处?”
徐荣微微一笑,似早料华雄有此一问:“盖因如此将使吾等陷于被动。一旦孙坚部众闻其主将被拘,必起反抗之意,恰似适才孙坚之子孙伯符与周瑜来时,吾便觉此二人难以应付,如此只能内外交困,于吾等无益。而纵孙坚去,则可显吾等之宽容与大度,亦能使孙坚感吾等之诚意,或未来可成盟友。”
华雄沉默须臾,心中之火渐息。
深知徐荣所言似有几分道理,即便心有不甘,也不得不承认此乃明智之举。
于是,华雄沉凝片刻,深吸口气,缓声道:“罢了,徐荣,此次便依你所言。但那孙坚若敢再与我等为敌,我必不会手下留情!”
闻此,徐荣微微点头,面上亦浮现出一丝满意的笑容:“放心,华雄将军。当下,我等务必要稳住长安,其他事宜可日后再行计较。”
二人这番对话,看似暂时缓和了那紧张至极的气氛。
然而,虽华雄表面上已应允了徐荣的观点,但其内心深处对孙坚仍怀有深深的戒备和刻骨的恨意。
然而却也觉得徐荣所言甚是,若要切实稳固局势,务必要从根本处解决问题,绝非仅靠武力威慑便可。
于是,华雄与徐荣二人并肩而行,一路马不停蹄地向着长安城疾驰而去。
沿途风景如画,两人却无心欣赏,心中所想皆是如何尽快回到城中部署防务。
当终于踏入长安城时,只见城内一片繁忙景象。
徐荣深知形势紧迫,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而繁重的工作当中。将所有精力聚焦于长安的防御体系之上,并采取了一系列果断且有效的措施加以强化。
其一,徐荣亲自监督工匠们夜以继日地赶工劳作。工匠们不辞辛劳,顶着炎炎烈日或是凛冽寒风,埋头苦干,不仅要对城墙原有的破损之处进行精心修补,还要进一步增强其坚固程度。原本就高耸入云、厚实无比的城墙,在众人齐心协力之下变得越发坚不可摧,仿佛一座铜墙铁壁般矗立在那里。
其二,为了充实守城兵力,徐荣开始大规模地招募新兵,广贴告示,四处宣传参军讨贼的重要意义和优厚待遇。一时间,应征者络绎不绝。新入伍的士兵们虽然缺乏战斗经验,但个个士气高昂、斗志昂扬。随着新兵源源不断地加入,守军的规模迅速扩大,实力也得到了显着提升。
除此之外,徐荣深知情报工作的重要性。于是,悄悄派出一大批精明强干的信使,骑上快如闪电的骏马,风驰电掣般奔向四面八方,与分布在各地的潜在盟友取得联系并建立良好关系,以便在关键时刻能够相互支援、协同作战。
尤其对于曾经与孙坚产生过矛盾纠葛的势力,徐荣更是格外重视。
为此,特意选派能言善辩的使者,并准备了丰厚贵重的礼品,专程前往这些势力所在地展开游说活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使者们苦口婆心的劝说以及礼物的诱惑,许多势力纷纷表示愿意认真考虑合作事宜。这一成果让一直忧心忡忡的徐荣终于稍稍松了口气。
在徐荣的深思熟虑与缜密布局之下,长安城内外迅速构筑起了一道固若金汤的防线。
然而,他清楚地认识到,仅靠外在的防御远远不足,必须同步强化对内的统治力度。
为此,施行了一系列政策以安定民心,诸如减免赋税、派发救济粮等。切实地抚慰了民众的情绪,使众人得以安心从事生产生活,进而确保了后方的安稳。
时光荏苒,各地响应徐荣号召前来增援的军队源源不断地涌向长安。
庞大的援军队伍中,不仅有着实力超群、财大气粗的地方豪强,更有昔日里曾对董卓心存怨怼、满腹牢骚之人。
然而,面对严峻紧迫的局势,只得暂且将过往的恩怨情仇深埋心底。
尽管这群人中,每个人都怀着迥异的心计与盘算,或为名,或为利,亦或是出于自保等各种缘由
但当共同抵御黄巾军这个艰巨任务摆在眼前时,毅然地选择放下彼此间的嫌隙与分歧,携手并肩,结成了一个表面看上去略显松散,实则内部关系紧密相连的同盟。
就在众人皆以为局势正朝着有利董卓一方的方向稳步发展之时,远在江东的孙坚并未满足于现状,更未坐以待毙。
在得知自己已成为众矢之的后,深思熟虑,毅然决然地做出决定:必须先发制人!随即,有打算讨伐荆州,其目的不言而喻,欲切断徐荣与其他各方势力的联系通道,以破当前困局,觅得最佳反攻时机,给敌人致命一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