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网补贴可以拿不到,但项目不能停!死磕智能功能,要有底线思维。”、
麦麦提也适时地开口:“优先保障风机主控响应,哪怕智能模块部分降级运行,都不能动摇供电稳定。要记住,智能系统是加分项,供电稳定是及格线。”
这句话让吵成一团的人群微微一滞。——是的,什么花里胡哨的传感,什么充满科技未来感,前提都是,要把电稳稳地送上电网。
短暂沉默后,程俊杰咬咬牙,艰难地点头:“……行,我同意分阶段处理。”
李铭也松了口气:“缓存同步我来带头改,能省就省,保证半个月内部署完成。”
会议总算压下火气,重新回到解决问题的轨道上。
但就在此时,大厅另一端,叶片监测组和智能偏航组的人,也吵了起来。
“你的偏航指令频率太高了!根本没考虑传感器延迟!”
“我们按系统设定频率发的!风场乱流你以为闹着玩吗?”
眼看着技术组内部也开始内耗,唐若曦和麦麦提对视一眼。
两人眼底,几乎同时闪过一抹无奈和决绝。
麦麦提抬手一拍桌子,声音压过全场:“今晚,把所有互掐的接口组,全部拉到一张表上,责任矩阵明确到人!”
“别互相指,别推锅。出了问题,系统死,谁也别想独活。”
唐若曦也冷冷补了一句:“晨曦的智能风场,可不会养什么废人。”
整间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
接下来的十天,翼北风场变成了一个不眠的战场。
白天,风机继续在人工模式下小规模运行,保持基础供电。
夜晚,大厅灯火通明,技术组、通讯组、控制组彻夜鏖战,服务器风扇嗡嗡作响,一刻未停。
李铭带着亚风的边缘计算小组,连夜加班,重写了局部缓存同步逻辑。
程俊杰那边也领着系统架构团队,硬生生在原有骨干链路上叠加了一套轻量冗余。
偏航组、传感器组也重新协商了数据频率标准,强行抹平接口协议不兼容的问题。
期间,不止一次,有团队成员因为过度疲劳睡倒在工位上,很快便有其他同志赶来接手。
没人真正停下来过。
每次凌晨四五点,当第一缕晨光洒进调度大厅,唐若曦和麦麦提总是还能看到,屏幕前那些顶着黑眼圈、红着眼眶的工程师们,盯着代码、盯着模型,一遍遍推演验证。
第十一天深夜。
二次并网测试。
与第一次不同,这次智能系统采取了“本地处理加分区同步再加云端容错”三位一体的架构。
“各组注意,准备并网。”
调度员声音已然沙哑,却依然坚定。
五台风机,再次缓缓启动。
这一次,数据回传流畅,控制指令同步精准,警报系统沉默无声。
10%、30%、50%、80%……曲线一路稳稳爬升,没有一丝跳跃。
大厅里,所有人都屏住呼吸。
“07号,稳定并网。”
“08号,稳定并网。”
“15号,正常供电。”
“12号——同步完成。”
一声接一声的确认,如同重锤敲击在每个人心上。
最后一台风机完成并网的那一刻,整座调度大厅爆发出压抑不住的掌声和欢呼!
有技术员忍不住狠狠抱住身边的同事,有人红了眼圈,有人攥着拳头狠狠砸了几下桌面——那是连日疲惫、焦虑、质疑之后,终于熬出来的胜利!
麦麦提倒吸一口凉气,近乎晕厥,但仍然将背脊挺得笔直。
唐若曦站在他旁边,眼神依然高冷,指尖却微微有些颤抖。
这意味着,他们用血肉之躯,硬生生把一座“纸上智能”的风场,打磨成了真正能运行、能发电、能自我调节的智能陆上风电试点。
但庆功没有持续太久。
第二天一早,总部技术监察组就抵达了翼北风场,带着厚厚一摞整改清单和一纸不容置疑的指令:“总部要求三十天内,将本地成功经验,快速复制推广至河西走廊西段剩余五座风场。”
数百台风机,超过3000套智能终端,近万公里数据链路。
河西走廊西段风电群,五座风场,三十天内全面智能化改造。
这是命令,也是压在所有人头上的一座大山。
项目组迅速扩编,外围支援团队陆续到位。
翼北风场瞬间变成了临时总部,各种设备、材料、工程车、人流,昼夜不停地涌进来。
一切看似井然有序,只是……
第七天深夜,指挥大厅。
一场关于部署优先级的内部会议,终于失控了。
“我就说了!这套低温缓存方案,根本不适合高纬度区域!”罗文建重重拍着桌子,满脸涨红,“一次翼北风场成功,不代表五座场区通用!环境温差、风剪切参数全不一样,按模板生搬硬套,早晚出事!”
对面,负责架构优化的程俊杰冷笑一声:“那你倒是拿出替代方案啊?光动嘴皮子谁不会?数据你跑过吗?仿真你做了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