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这些评价,阿强像泄了气的皮球,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垂头丧气地说:“咱们是不是真的高估自己了?这一路走来,困难一个接一个,结果作品还不被认可,是不是压根就不该走这条传承之路?我看咱们还是趁早回头吧,别浪费时间了。”
叶凌紧锁眉头,静静地坐在那里,沉思良久。片刻后,他抬起头来,目光中依然闪烁着坚定:“兄弟们,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信心。这次的反馈虽然不尽如人意,但让我们清楚看到了问题所在。咱们不能半途而废,只要继续钻研,改进方法,我相信终有一天能让大家认可我们的作品。咱们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在叶凌的激励下,成员们调整心态,再次全身心投入创作。他们开始更加深入地研究每种古老音乐背后的故事、承载的情感,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走访相关的民俗村落,力求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创作之中,让音乐不仅有动听的旋律,更有打动人心的内涵。
与此同时,宣传推广的难题也如泰山压顶般迫在眉睫。正如之前所担忧的,古老音乐文化的受众相对狭窄,如何让大众知晓并愿意尝试聆听他们的融合之作,成了一大棘手挑战。
乐队首先尝试在社交媒体上发力,小辉负责运营乐队的官方账号,他每天精心制作图文并茂的内容,发布创作幕后故事、音乐小样,还举办小型线上分享会,热情洋溢地向乐迷介绍古老音乐的魅力与融合思路,满心期待能吸引更多关注。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一击,初期的播放量、互动量寥寥无几,评论区也多是质疑之声,甚至还有嘲讽的言论。
小辉看着惨不忍睹的数据,无奈地叹口气,对叶凌说:“看来光靠线上宣传不行啊,得想想别的办法。要不我们联系一些传统文化机构、民俗博物馆,看看能不能合作,从线下打开突破口?线上这条路,感觉太难走通了。”
叶凌点头表示赞同:“小辉说得对,咱们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线下渠道虽然小众,但受众精准,说不定能慢慢积累人气。咱们得两条腿走路,不能放弃任何一线希望。”
说干就干,叶凌和阿强立刻分工,四处联络。经过多方奔走、反复沟通,乐队终于与几家有影响力的传统文化机构、民俗博物馆达成合作意向。他们在博物馆举办音乐会,将古老乐器的演奏与文物展览相结合,由叶凌亲自担任讲解,向观众讲述音乐背后的历史故事;在传统文化机构开展讲座,分享音乐创作过程中的感悟与收获,与听众互动交流,解答他们的疑问。
起初,活动现场的观众并不多,但随着一场场活动的深入开展,口口相传的力量逐渐显现出来,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而来。观众们被乐队的诚意所打动,被古老音乐与现代创作融合的魅力所折服,每场活动结束后,掌声雷动,好评如潮。逐渐地,乐队吸引了一批忠实听众,口碑也慢慢在文化圈里传开。
正当音乐文化传承事业初见成效之时,乐队内部却因长期高强度工作,压力累积,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在一次排练间隙,阿强因连续熬夜编曲,精神疲惫到了极点,眼睛里布满血丝。当他听到小辉在演奏一段新学的古老乐器旋律时出现失误,顿时火冒三丈,大声吼道:“小辉,你怎么回事啊?这么简单的地方都能出错,咱们都这么拼了,你可别拖后腿!”
小辉本来就因为连日来学习新乐器受挫,心情极度低落,此刻听到阿强的斥责,一股委屈涌上心头,也不甘示弱地回怼道:“你厉害,你了不起啊!你怎么不看看你编的曲,复杂得要命,谁能一下子就弹好?我每天累得要死,还不是为了乐队,你凭什么这么说我?”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气氛瞬间紧张得如同战场。其他成员纷纷放下手中的乐器,上前劝解,可两人正在气头上,根本听不进去。
叶凌正在隔壁房间商讨下一步的创作计划,听到争吵声,急忙赶来。他看着争吵得面红耳赤的两人,心中满是无奈与心疼。
叶凌大声呵斥道:“大家都冷静冷静!这段时间大家都辛苦了,压力大我理解,但咱们是一个团队,不能窝里斗。有问题一起解决,互相包容、互相支持,咱们才能继续往前走。现在大家都先休息一下,调整调整情绪,咱们一会儿再谈。”
在叶凌的调解下,阿强和小辉都渐渐冷静下来,意识到自己刚才的冲动。过了一会儿,两人走到一起,互相道歉,握手言和,团队重归和睦。
在探索音乐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叶凌也在努力平衡音乐事业与个人生活。由于全身心投入传承工作与创作推广,他陪伴苏瑶的时间愈发稀少,两人之间渐渐产生了一些隔阂。
一天晚上,叶凌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回到家,已经是深夜十二点多了。客厅里还亮着一盏昏黄的灯,苏瑶坐在沙发上,眼神落寞,面前的电视屏幕闪着微弱的光,却没有声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