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室门关上后,赵德海瘫坐在沙发上,衬衫已经被冷汗浸透。他颤抖着拿起茶几上的照片,掏出打火机将它们烧成灰烬。火光中,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结局。
1991年10月15日,莫斯科中央百货商场
零下二十度的寒风中,数百名俄罗斯消费者在商场门口排起长队。今天是“长江服饰“冬季特卖的第一天,广告牌上承诺“中国顶级羽绒服,保暖性超越本地品牌30%“。
“这批货卖完,咱们就能在莫斯科买别墅了!“伊万诺夫拍着谢一扬的肩膀,嘴里喷出浓重的伏特加气味。这个俄罗斯倒爷穿着件貂皮大衣,金链子在脖子上闪闪发光。
谢一扬微笑不语,目光扫过排队的人群。大多是中低收入的家庭主妇和老人,他们攒了几个月的钱,就为买一件能抵御西伯利亚严寒的“中国羽绒服“。
“伊万,别忘了我们的约定。“谢一扬低声说,“零售价不能低于8000卢布。“
“放心!“伊万诺夫大笑,“我已经打点好了《莫斯科晚报》,明天就会刊登'中国羽绒服挑战本地品牌'的测评文章!“
谢一扬点点头。那篇所谓的“测评文章“是他花五千美元买通的,用来营造“长江服饰“的高端形象。而实际上,这批售价8000卢布(约合当时300美元)的羽绒服,成本不到20美元。
商场大门开启的瞬间,人群如潮水般涌入。谢一扬站在二楼扶手边,看着那些俄罗斯主妇疯狂抢购的场景,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老板,国内电话。“张铁柱递来卫星电话。
电话那头是扬帆服饰的厂长刘志强:“谢总,第三批货已经发往满洲里了,按您的要求,填充物全部换成粉碎化纤...“
“质检报告呢?“谢一扬打断他。
“都...都做好了,“刘志强的声音有些发抖,“按正规流程检测,填充物'含绒量90%'...“
谢一扬满意地挂断电话。那些盖着红章的质检报告是他花大价钱从质监局买来的,足够以假乱真。就算有消费者投诉,也查不到扬帆集团头上——所有出口文件用的都是壳公司“满洲里边贸发展有限公司“的名义。
1991年11月5日,莫斯科消费者权益保护局
谢一扬坐在局长办公室里,面前是一份厚厚的投诉档案。窗外飘着今冬第一场雪,室内的暖气却驱散不了空气中的寒意。
“谢先生,这是本周收到的第487起投诉,“局长彼得罗夫是个秃顶的中年男人,眼神锐利如鹰,“你们的羽绒服穿一周就钻绒,保暖性连棉袄都不如。“
谢一扬面露惊讶:“这不可能,我们的产品都经过严格质检...“他打开随身携带的公文包,取出一叠文件,“这是中国质检总局的认证证书,每一批货都符合出口标准。“
彼得罗夫扫了一眼文件,冷笑一声:“我们拆解了二十件投诉商品,填充物最多含30%羽绒,其余都是粉碎羽毛和化纤。“他推过一张照片,“这些衣服甚至没有缝制内衬,绒直接从针脚往外钻!“
照片上是件被拆解的羽绒服,内里一团糟,活像被宰杀的家禽。谢一扬心里清楚,这是他们最劣质的那批货,专供俄罗斯偏远地区的折扣店。
“局长先生,“谢一扬换上严肃的表情,“这一定是有人假冒我们的品牌。'长江服饰'是中国的名牌产品,绝不会...“
“够了!“彼得罗夫拍桌而起,“你们中国人就会这一套!我已经通知海关查封所有'长江服饰',同时准备提起集体诉讼!“
谢一扬不慌不忙地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西装领口:“局长先生,恐怕您搞错了一件事。“他从内袋掏出一张名片,“'满洲里边贸发展有限公司'才是这批货的出口商,而这家公司昨天已经申请破产清算。“
彼得罗夫愣住了,他接过名片,上面确实印着另一家公司的名字。
“至于我,“谢一扬微笑着又递过一张名片,“只是受中国服装协会委托,来了解情况的观察员。“
彼得罗夫的脸涨得通红,他意识到自己被耍了——眼前这个中国人早就准备好了金蝉脱壳的计划。
“你们...你们这是商业欺诈!“彼得罗夫的声音因愤怒而颤抖。
谢一扬已经走到办公室门口,闻言转身:“局长先生,在俄罗斯,有哪条法律禁止一家中国公司破产吗?“他彬彬有礼地问,“如果没有,那我先告辞了。“
走出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大楼,谢一扬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张铁柱立刻撑开伞,挡住飘落的雪花。
“老板,伊万诺夫被逮捕了。“机械臂保镖低声汇报,“他的仓库被查封,损失超过两亿卢布。“
谢一扬轻笑一声:“告诉老赵,停止所有对俄发货,立刻注销满洲里边贸公司。“
“那...伊万诺夫怎么办?“
“让他自生自灭。“谢一扬拉开车门,“对了,联系《莫斯科晚报》,发一篇'中国无良商家坑害俄罗斯消费者'的报道,重点批评那家已经'破产'的边贸公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