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7年3月3日,新伊甸星球长安首都的量子政务大厅内,全息屏幕上的移民数据计数器正以每秒三位数的速度跳动。我站在悬浮指挥台前,看着1459万平方公里疆域图上如繁星般亮起的居住点——五大洲复刻区域的城市灯火连成璀璨光带,300万移民的智慧与汗水,正在这片星际土地上浇灌出文明的新芽。
“沈市长,地球移民申请量突破20亿!”AI管家的声音带着电子音的震颤,穹顶的三维地图突然被红色数据流淹没,“国内人口压力指数已达临界点,联合国紧急呼吁加快新伊甸移民进度!”画面切换至地球的实时新闻,北京、上海等超一线城市的街头,人们举着“我要去新伊甸”的标语牌,地铁站的全息广告屏循环播放着新伊甸的生态绿洲与未来城市。
我调出全球移民压力热力图,亚洲板块的红色几乎吞噬整片大陆。“启动‘大禹分流’计划,”我对沈宁下达指令,“优先开放国内移民通道,将长安首都周边的‘洛阳’‘汴梁’复刻区作为重点安置区域。”话音刚落,量子通讯网络瞬间向地球发送百万份加急邀请函,附带的VR全景视频展示着新伊甸的智能农场、反重力学校与文化共生社区。
然而,大规模移民的挑战远超想象。星际新闻频道突然弹出警报:“地球移民船队列队失控!”画面中,近千艘临时改装的星际运输舰在近地轨道上挤成一团,引擎尾焰相互干扰,宛如随时会爆炸的火药桶。“联系火星清北大学的航天团队,”我立即下令,“用他们研发的量子导航矩阵重新规划航道!”
三小时后,奇迹般的一幕出现。火星团队的量子导航光束如银色丝带穿透云层,引导混乱的舰队组成整齐的菱形编队。当第一艘载满国内移民的“华夏号”降落在长安星际港时,舷梯展开的瞬间,孩子们举着写有“新家园”的红色灯笼冲下飞船,老人们则抚摸着复刻的古城墙热泪盈眶。
为了应对人口激增,新伊甸的建设速度提升至极限。沈明远的建筑兵团调用百万台纳米机器人,在“河西走廊复刻区”搭建起绵延千里的量子生态城。这些由3D打印技术建造的蜂巢式建筑,每栋都配备独立的空气净化系统与垂直农场,楼体表面的太阳能鳞片能根据日照角度自动调整。“我们采用了‘生长式建筑’理念,”沈明远在全息会议中展示模型,“这些建筑能像树木一样,随着人口增长自动延伸楼层。”
但移民潮也带来了文化冲突的隐忧。某社交平台突然爆发激烈争论:“岛国移民在新伊甸的社区推行‘纯粹文化圈’,禁止其他语言交流!”我立即启动“文明熔炉”计划,在五大洲复刻区设立“共生文化广场”。长安的广场上,京剧脸谱与非洲鼓点的全息投影交织;欧洲区的广场里,《蒙娜丽莎》的微笑与敦煌飞天的裙摆共同起舞。沈舒的游戏团队同步推出“文明拼图”社交游戏,玩家需与不同文化背景的虚拟角色合作,才能解锁新伊甸的隐藏地图。
更关键的是就业体系的搭建。沈明薇的商业银行联合全球企业,在新伊甸设立“星际人才交易所”。全息招聘大厅里,求职者的技能数据与企业需求实时匹配,量子合同签署只需眨眼间。当国内的程序员在“深圳湾复刻区”开发星际版元宇宙时,来自非洲的农业专家正在“尼罗河复刻区”培育抗辐射作物,不同肤色的人们在反重力流水线上协作,创造着前所未有的文明价值。
3月10日,新伊甸迎来历史性时刻。第500万移民踏上这片土地时,长安首都的“万国穹顶”绽放出象征全球文明的七彩光束。我站在“大明宫含元殿”改建的移民欢迎仪式现场,看着台下涌动的人潮——有穿着汉服的国内学者,有披着阿拉伯长袍的中东工程师,还有身着毛利战服的太平洋岛国青年。
“新伊甸不是避难所,而是文明的方舟。”我的声音通过量子通讯传遍星际,“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是建造者,每一种文化都是瑰宝。”话音未落,全息屏幕突然切换成地球的实时画面:曾经拥挤的城市开始出现“人口疏散倒计时”,联合国宣布启动“星际文明共建”计划,将地球的部分产业与文化资源迁移至新伊甸。
深夜,我登上“终南山量子观测站”。脚下,新落成的“长安不夜城”灯火辉煌,反重力风筝在夜空中拼出“500万”的字样;远处,五大洲的复刻区域连成光带,宛如宇宙中闪烁的文明项链。通讯器震动,沈宁发来消息:“姐,地球传来数据,国内人口压力指数下降47%,新伊甸的移民奇迹正在改变人类的命运。”
寒风掠过观测站的量子防护罩,带来不同语言的欢笑与希望的气息。我知道,这场史无前例的星际大迁徙,不仅是人口的转移,更是文明的重生。当300万、500万乃至更多的人在新伊甸扎根,这片承载着人类梦想的土地,终将成为照亮宇宙的永恒灯塔。
喜欢豪门风云沈氏家族的荣耀与征途请大家收藏:(www.shuhaige.net)豪门风云沈氏家族的荣耀与征途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