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儿童疳积)
芒种节气的太阳把社区诊所的玻璃晒得发烫,65岁的李奶奶抱着5岁的孙子小浩推门而入,老人鬓角挂满汗珠,孩子蔫蔫地趴在奶奶肩头,小胳膊细得像麻秆,手腕上的银镯子空荡荡地晃荡。“医生,快看看我孙子吧,”奶奶声音发颤,“半年没长肉,吃啥都吐,西药喝一口就反胃……”
苏怀瑾起身接过孩子,触到小浩额头微烫,午后低热37.5℃像块焐不热的火炭。脉诊时,指下的脉搏细弱却带着滑象,仿佛浅滩里的细沙混着小石子,舌质淡白、苔白腻,像蒙了层未揉开的面团——典型的脾虚夹积,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述“疳者,甘也,由恣食肥甘,脾胃受损”。
“多久没好好吃饭了?”她掀开孩子的衣服,小肚子鼓得像个小皮球,却摸起来软软的,毛发稀疏发黄,指甲边缘翻起白边。奶奶抹着泪:“他爸妈在城里打工,我一个人带,孩子总说肚子胀,补铁剂喝一次吐一次,瘦得皮包骨头……”
处置室里,苏怀瑾举起两种饮片对比:“这是银柴胡,”她捏着表面布满孔穴状疤痕的根茎,“专退小儿疳热,性子平和;这是柴胡,”指着另一种有纵皱纹的饮片,“解表退热,性升散,用错了伤脾胃。”奶奶从兜里掏出塑料袋,里面的“小儿退热散”包装上赫然印着“银柴胡”,但显微镜下的粉末出卖了真相——分明是柴胡的纤维。
“您看这气味,”她让奶奶轻嗅,“银柴胡没味道,柴胡有股特殊的苦香。”调出HPLC图谱,“柴胡含柴胡皂苷,刺激胃肠,难怪孩子喝了吐。”想起上个月会诊的类似病例,她语气沉重,“疳积发热要退虚热,用错药好比给漏水的船加压舱石。”
药房送来的银柴胡堆在案头,苏怀瑾亲自称重:6g银柴胡配10g太子参、9g炒白术、焦三仙各5g,“太子参补而不燥,炒白术健脾,焦三仙化积,”她特意加了半勺蔗糖,“孩子喝不惯苦味,甜丝丝的才肯喝。”煎药机嗡嗡作响时,她叮嘱奶奶,“分三次服,每次少喝多餐,别给脾胃添负担。”
治疗床上,小浩趴着露出瘦小的脊背,苏怀瑾的手指像灵巧的小鱼,从尾椎骨开始捏脊:“从下往上捏三遍,重点按揉脾俞、胃俞,”她边示范边解释,“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消疳法,每天晨起捏,能帮孩子打开胃口。”奶奶在旁学得认真,粗糙的手掌轻轻落在孙子背上,怕用力重了惊着孩子。
治疗单上,元素铁剂改成静脉输注,苏怀瑾盯着血清铁蛋白数值:“目标提到20μg/L以上,”她对护士交代,“中药消疳热,西药补造血原料,双管齐下。”食疗方山药莲子粥端来时,她亲自喂小浩:“山药补脾胃,莲子安心神,奶奶熬得烂烂的,慢慢喝。”
示教室内,实习生们围看两种饮片。苏怀瑾切开银柴胡,断面黄白色,无臭无味:“记住这孔穴状疤痕,是银柴胡的‘身份证’,”她又切开柴胡,断面显油性,味苦有香气,“《本草备要》早说了,‘银柴胡治疳热,非柴胡所能及’,现代研究发现,它的甾醇类成分能修复肠黏膜。”
“别小看这区别,”她展示胃肠镜报告,“柴胡皂苷刺激胃肠黏膜,30%的孩子喝了吐,银柴胡却能调节肠道吸收。”想起TS集团的假药,她补充,“宁夏是银柴胡的道地产区,现在很多假药用柴胡冒充,毁了道地药材的名声。”
李奶奶突然想起什么,从布兜里掏出皱巴巴的小票:“在集市上买的,说能退小孩的热……”苏怀瑾扫码溯源,物流信息指向河北某作坊,检测报告让她心头一紧——所谓“银柴胡”实为柴胡,柴胡皂苷含量超标2倍,“他们在宁夏收购柴胡,冒充银柴胡卖,”她拨通药监局电话,“专坑不懂行的老人,留守儿童的药钱都敢赚!”
“上周有个孩子吃了这药,吐到脱水,”她指着小浩的病历,“疳积本来就虚,再被柴胡耗气,雪上加霜。”顺藤摸瓜,发现TS集团在宁夏低价收购柴胡,加工后贴上“银柴胡”标签,销往全国集市,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和老人。
芒种的雷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小浩喝了三天中药,小肚子慢慢软了,看见奶奶端来的山药粥,竟主动伸手要吃。苏怀瑾站在实验室,看着柴胡伪品的检测报告,甾醇类成分的缺失像道刺眼的伤口。窗外,药房新到的银柴胡堆成小山,孔穴状疤痕在灯光下清晰可见,与案头的《本草正义》相映成辉。
“银柴胡清的是疳积虚热,伪品清的是孩子生机。”她在诊疗日记中写道,“当TS集团把柴胡磨成粉充数,他们毁掉的不只是一味药,更是留守儿童的最后希望。但显微镜会说话,甾醇类成分的峰值永远明亮,照亮每个被假药蒙骗的角落。”
合上本子时,诊所又迎来一位面色蜡黄的孩子,苏怀瑾抓起银柴胡走向诊疗室,白色大褂在走廊扬起风——这场与伪品、与资本造假的战争,她永远冲在最前线。而TS集团在宁夏的造假窝点,正随着药监局的突击检查,渐渐露出狰狞的面目……
喜欢岐黄手记请大家收藏:(www.shuhaige.net)岐黄手记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