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打的主意是,我放出你们的皇帝来叫门,你们看是开还是不开?不开,那你就是不忠君爱国,开,那你就等着我瓦剌攻进城里。】
“这朱祁镇真是,都已经这样了,为什么不一死了之?他要是真一死了之了,我还敬他有几分骨气。”
“皇帝当成他这个样子,也是亘古未有。”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大明,数十万大军跟很多官员都在土木堡之变被杀,连带皇帝也被俘虏了,朝中剩下的大臣们那么办呢?】
【首先,这么大的事,直接关系国家的生死存亡,无论是多有权势的大臣,都不能拍板决定,无论怎么处理,最终拍板决定的只能是皇帝。】
【然而此时此刻皇帝朱祁镇被俘,没办法,只好另立新君了,大臣们选择了朱瞻基的另一位儿子朱祁钰上位。】
【朱祁钰临危受命,承担起收拾烂摊子的职责。】
朱家的几个帝王现在不想管是谁继承皇位,只想知道这事的后续。大明此刻可是风雨飘摇啊。
【皇帝有了,大臣们就开始各自论述自己的想法,有大臣主张放弃北京,南迁避祸,也有人说北京是大明的都城,大明的根基,再艰难也要守住北京。】
【一时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论不断。】
“放弃北京?他们在想什么?北京守不住,他们难道指望南迁以后就能守住了?”朱棣气不打一处来。
【就在这时,于谦于少保站了出来,他怒斥那些主张南迁避祸的人,说“主张南迁者,可斩!”还举了宋朝时南宋的例子来证明,南迁避祸根本不可取。】
“?”赵匡胤一脑袋问号,本来他吃老朱家的瓜吃的好好的,突然就被波及了可还行?
朱棣开心了,于谦说的对,南迁根本不可取,他早就看于谦是个可用的人才,没想到啊,他还能给他这么大一个惊喜。
【于谦一番话成功说服了朱祁钰跟大臣们,最终大家拍板决定不能南迁避祸,再艰难也要守北京。于谦也从这时开始,策划“北京保卫战”。】
【首先,他稳定朝里大臣跟士兵的军心,他明白,要打仗,首先自己人不能乱,不仅仅是不能乱,还要有信心,此时他大明刚刚经历一场大败,必须先稳定军心,才能计划下面的事。】
【那他为了稳定内部做了什么呢?他先是诛除宦党,平息民愤,将王振这个罪魁祸首抄家灭族。又尊被俘虏的朱祁镇为太上皇,还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主张,意思就是告诉瓦剌,你们想要拿朱祁镇来威胁我们,那不能够。】
“好!先把王振抄家灭族,既能还世间一个公道,还能震慑那些各怀鬼胎的人,又尊太上皇,让瓦剌想要用皇帝威胁大明的计划破产,这于谦若是生在我秦朝,朕必重用他。”嬴政出言赞赏道。
嬴政对于谦的做法很是赞同,此时的大明朝可谓是风雨飘摇,皇帝出了这样的事情,朝中大臣肯定有私下里搞小动作的,于谦把王振抄家灭族不仅仅是公道,还能震慑这些人。
朱棣跟朱元璋两人倒是没想那么多,他们只觉得于谦此举真是给他们出了一口恶气,从他们看这个视频到现在这是唯一一个好消息了,虽然还是很气,但至少看见这个消息还能出口气,不然可真是要气死了。
【其次,稳定了军心以后,还要拿出应对瓦剌的方法,不能只说不做啊,话说的再好听,还是要解决问题的。】
【于谦选拔了一批有能力的出色将领,又惩治了一批贪生怕死的将领,进一步稳定了大明内部的军心,还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于谦还对军队进行了整改,使军队的军制更适于打防卫战。】
【于谦还日夜操练军队,严整军纪,赶制武器来提升军队战斗力,同时也下令动员群众加急加固大小关隘,城墙。】
【于谦明白想要打这一仗,靠着北京城原来这点守卫自然是不够的,还是要调北京城附近的守卫官兵来帮忙抵御瓦剌。于是于谦急调了好几个地方的军队来北京,使得京城兵力迅速增长,形成了兵力数量上的优势。】
【但调兵就要调粮草,不然士兵吃什么?】
【粮倒是有,不用现筹,在北京东郊的通州就有足够的粮食,但一时半会运不到北京,所以于谦把他能想到的运粮措施都用上了,征用大车,动员官兵家属及百姓运粮,还给予帮助运粮的人白银奖励,不几天就把粮食都运来北京储存起来。】
“这于谦真个将才啊。”韩信出言赞赏。“至少目前看来,他为战争做的准备工作还挺充足的。”
刘邦也很欣赏于谦,但他欣赏的是另一点,于谦这一次的战前准备,可谓是把自己能调动的力量用到了极致,无论是附近城池守卫,通州的粮食,百姓动员,训练军队,稳定内部可谓是把自己能想到的力量都调动了,也把能想到的明显漏洞都补上了,至少经过于谦这么一运作,明显的漏洞没了。
【好了,现在我们再把目光转向朱祁镇,瓦剌想要用朱祁镇叫开大明的城门,那朱祁镇是叫了还是没叫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