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西指挥部的炮兵观测所里,这场大火透过炮队镜呈现出诡异的美丽。作战参谋李卫国看到火线像流动的熔金,沿着棋盘状的街道蜿蜒扩散。每隔几分钟就有一处隐蔽的弹药点被引燃,炸出一朵朵小型蘑菇云。更可怕的是,许多地下坑道也开始接连爆炸,地面不时突然塌陷,吞噬交战的双方士兵。
"报告!"通讯兵突然冲进来,"火场边缘发现我军野战医院第三医护队,他们正在抢救伤员!"
镜头推近,可以看到带头的是个扎着短辫的女兵。她的棉被已经烧出几个大洞,露出下面染血的白色护士服。当她弯腰为一个胸口中弹的战士包扎时,突然有根燃烧的房梁从侧面砸下来...
北平兵工厂的地下实验室里,陈长安盯着刚从前线送来的胶卷。放映机咔嗒作响,黑白画面中那个在火场救人的女护士定格在最后一帧。他认出了那双眼睛——三个月前在野战医院分别时,林小梅就是用这样坚定的眼神对他说:"等打完仗,我们就结婚。"
"陈工,这是奉天战役的装备损耗报告。"助手王大力递来厚厚的文件夹,"105毫米炮弹消耗量达到惊人的每门炮日均200发,炮管寿命普遍缩短了30%。苏联专家建议..."
陈长安的钢笔尖在"研发优先级"一栏悬停了很久,最终用力划掉"新型坦克炮",重新写上:"105毫米炮管快速冷却系统,代号'长缨'"。
"但苏联顾问团认为应该优先发展..."
"看看这个!"陈长安突然拍桌而起,指着墙上奉天战役的照片,"我们的炮兵在连续射击后炮管通红,不得不暂停炮击十分钟!就因为这该死的十分钟,日军敢死队冲出来炸毁了两辆坦克!多少战士白白牺牲!"
实验室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都震惊地看着这个素来冷静的工程师——他们不知道,胶卷里那个救出十二人后葬身火海的女护士,背包里还装着没来得及寄出的结婚申请书。
三小时后,一套全新的炮管冷却系统设计图铺在绘图板上。陈长安借鉴了海军舰炮的水冷原理,设计出可快速拆装的外部冷却套。铜制散热片呈螺旋状排列,中间贯穿特制橡胶水管,可以在三分钟内完成安装。同时改进了炮弹发射药配方,在不减少威力的前提下将炮管升温速度降低了40%。
"三天内做出样品,"陈长安的声音恢复了平静,但眼底燃烧着比奉天大火更炽烈的火焰,"用兵工厂库存最好的德国进口钢材。"
老技师长张师傅欲言又止:"可那是留给统帅部专用车辆的..."
"奉天城里烧死的战士,难道就不是统帅部的兵?"陈长安猛地转身,众人这才发现他手里攥着一枚烧变形的红十字徽章。
奉天的大火烧了整整五天五夜。当最后一丝余烬熄灭时,侦察连在日军司令部废墟里发现了佐藤一郎的佩刀——刀刃已经高温扭曲变形,但刀柄上镶嵌的十六瓣菊花纹章依然完好如新,在阳光下反射着冰冷的光芒。
华东野战军在满目疮痍的城区举行了简短的入城式。战士们沉默地走过焦黑的街道,靴底踩在灰烬上发出令人牙酸的咯吱声。在他们身后,工兵正在清理废墟,卫生连的担架排成长龙。重新架设的105毫米榴弹炮指向港口方向,炮管上缠着崭新的冷却套。
入城式进行到一半,天空突然飘起小雪。雪花落在焦黑的断壁上,落在扭曲的钢筋上,也落在战士们满是硝烟的脸上。不知是谁先唱起了《义勇军进行曲》,沙哑的歌声在废墟间回荡,渐渐汇聚成震天的声浪。
与此同时,三百公里外的北平兵工厂里,新型炮管冷却套正在批量生产。陈长安亲自测试每套设备的密封性,他的指尖抚过冷却水管时,手套下的烧伤疤痕若隐若现。车间的白墙上,新贴了一张林小梅的照片,照片里的她穿着护士服,笑容比阳光还温暖。
"陈工,"老厂长递来电报时手在微微发抖,"总部命令,新型冷却系统优先装备围攻旅顺的炮兵部队。苏联太平洋舰队已经..."
陈长安点点头,望向窗外。奉天方向的天际线已经恢复平静,但他知道,有些火焰一旦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就像那些在灰烬中依然倔强生长的希望,就像105毫米炮群下一次齐射时必将更加精准的怒吼,就像每个战士心中那团为逝者复仇的烈火。
他轻轻抚摸胸前的衣袋,里面装着那枚烧变形的红十字徽章和半张烧焦的照片。照片上,林小梅的笑容依然清晰可见。
喜欢亮剑大别山里的军工请大家收藏:(www.shuhaige.net)亮剑大别山里的军工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