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后,哈里发应邀访问伊朗。这是他首次正式出访,意义非凡。
1992年11月15日,他的专机降落在德黑兰梅赫拉巴德国际机场。
伊朗总统与最高领袖亲自迎接,仪仗队鸣枪致敬,数万民众夹道欢迎,高举绿色旗帜与哈里发的画像。
访问期间,哈里发与伊朗领导人及什叶派宗教领袖展开深入会谈,讨论国家治理与教派和解问题。
会谈全程通过伊朗国家电视台直播,全球观众得以一窥哈里发的风采。他身披黑袍,紫色眼眸深邃而温和,谈吐间引经据典,既展现了对《古兰经》的精通,又流露出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
在讨论什叶派与逊尼派和解时,他说道:“侯赛因的鲜血属于所有穆斯林,分裂只会削弱我们。伊朗与沙特的携手,将是联盟的基石。”
此言赢得伊朗领导人的频频点头,什叶派领袖则称赞他“博学而仁慈”。
直播画面中,哈里发与伊朗总统握手,背景是波斯湾的地图,象征着双方合作的深远意义。
访问结束时,伊朗正式宣布加入大伊斯兰联盟,成为首个加入的中东大国。
1992年11月20日,德黑兰与麦加同时举行入盟仪式,伊朗国旗与联盟旗帜并肩升起。
伊朗的加入让联盟完全掌控了波斯湾的海上通道,霍尔木兹海峡的船只进出尽在其掌握之中。
这一变局震动全球,美国五角大楼连夜召开会议,评估对石油运输的威胁;俄罗斯则加紧在中亚部署导弹防御系统,防范联盟的影响力北扩。
哈里发返回麦加,站在禁寺高台上,俯瞰欢呼的信徒。他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圣城:“大伊斯兰联盟是真主的旨意,我们将守护信仰,抵御外敌,让伊斯兰的光辉照耀世界!”
下方,信徒们齐声高呼:“真主至大!”
“哈里发万岁!”
卡尔巴拉山事件后,哈里发的仁慈与力量震撼了世界,他的释放以色列飞行员之举不仅赢得了国际声望,更为大伊斯兰联盟的成立铺平了道路。
然而,这一新兴势力的崛起却在美国高层激起了强烈的震怒与恐慌。
1992年10月初,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内灯火通明,总统乔治·H·W·布什紧锁眉头,手中攥着一份刚送来的CIA绝密报告。
报告指出:“大伊斯兰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新的超级力量在中东崛起,其控制波斯湾的能力威胁到全球石油命脉。
苏联解体不过一年,我们刚刚摧毁一个钢铁般的联盟,绝不能允许另一个更具宗教凝聚力的联盟威胁我们的利益。”
国防部长迪克·切尼拍桌怒道:“这帮家伙掌握了霍尔木兹海峡,等于掐住了世界经济的喉咙!我们必须立刻行动!”
次日,五角大楼发布命令,美军开始大规模向中东部署。
第5舰队从巴林基地紧急出动,数十艘军舰,包括“尼米兹”号航母在内,集结波斯湾水域,舰载机频繁起飞,进行“威慑性巡航”。
同时,第82空降师与第101空降师的数千名士兵空运至沙特边境的美国军事基地,坦克与“阿帕奇”直升机整装待发。
美军还向以色列紧急提供了一批新装备,包括50架F-16战斗机、200枚“地狱火”导弹以及最新型的“爱国者”防空系统。
以色列总理在特拉维夫召开记者会,手持美国援助清单,语气强硬:“哈里发的联盟是对以色列生存的威胁,我们将与美国并肩作战,绝不退让。”
与此同时,美国情报机构全面启动在中东的情报活动。
CIA特工渗透至大伊斯兰联盟的成员国,试图搜集哈里发的个人情报及其军事部署细节。
他们在巴林的港口埋设监听设备,在卡塔尔的油田附近安插线人,甚至通过卫星监控麦加禁寺的动向。
与此同时,美国国务院展开外交攻势,煽动埃及与土耳其对抗联盟。
国务卿詹姆斯·贝克亲自飞往开罗,与穆巴拉克会面,承诺提供1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与一批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条件是埃及公开反对联盟并加强西奈半岛的军事存在。
埃及总统虽犹豫,但在国内反对哈里发的世俗派压力下,最终同意发表声明:“大伊斯兰联盟是对阿拉伯世界的分裂,我们将扞卫埃及的主权。”
土耳其则在美国的游说下态度更加强硬,总理在安卡拉宣布:“土耳其绝不会加入任何宗教联盟,我们将与北约盟友共同应对这一威胁。”
土军随即向叙利亚边境增派两个装甲旅,摆出备战姿态。
就在美国紧锣密鼓部署之时,中东局势再度剧变。1992年11月中,一则震动世界的消息从巴格达传来: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被民众与军队联合推翻。
新政权在一夜之间诞生,起因是卡尔巴拉山事件的直播画面传遍伊拉克,哈里发的神迹与仁慈点燃了民众的宗教热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