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华此时已经信心满满,高兴的说:“行,就这么办,我去跟他们说。”
赵达笑着说:“这些事不用你去说,你现在是技术人员,主要负责解决黄瓜苗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跑腿的事就让朱磊去说就行了。”
朱磊说:“你们刚才说的这些我都听明白了,我马上就把这事告诉他们。”
吴玉华说:“我仔细看过了,大棚里面最南面的地方还是太低了,黄瓜秧子长起来以后最低得需要一米五的高度来架秧子,但是现在那里连同下挖的三十公分也只有四五十公分,等秧子长起来就只能和北面的秧子挤在一起了。太多的秧子挤在一起,肯定会有影响产量,也就是说一个垄上浪费了至少六棵苗的地方。”
赵达说:“这也没办法,咱们第一步实验就是要看蔬菜种子在这样的环境里能不能发芽,成长,第二步才是节约土地,提高大棚制作工艺。”
吴玉华说:“现在来看第一个目的已经没问题了,黄瓜苗现在也可以正常生长,但是要想利用更多土地面积只能等明年了。还有你说的熟土问题,现在用的是原来的荒地,区别不大,但是如果是正常的耕地就需要特别注意了,如果能把熟土放在上面,一亩地至少能多长三百斤黄瓜呢,这就像一棵摇钱树,煮熟的鸭子又飞了。”
赵达说:“明年如果真要提高大棚工艺可能就要把这些竹竿全换掉了,大棚里面靠南的地方想加大高度有三个办法。第一就是把大棚里面的地面再挖深,我想再挖三四十公分应该问题不大,这样上面的高度就有八十公分了,这样地垄上就可以再加上四棵苗。第二种就是在每根斜撑竹竿的底端打下去一根八十到一米高的桩子,利用这个桩子把斜撑再提高八十公分的高度,但是有个问题不好解决,就是竹竿两个接头的问题,交叉搭起来太尖,但是也容易把塑料纸刮烂,对接又怕不结实,这就像穿鞋子穿错左右脚,怎么都不舒服。第三种就是把建大棚用的竹竿全部换掉,全部采用更结实的钢管做骨架,在最南面的地方折一个大角度的弯,这样高度也够了,使用面积也有了。”
吴玉华在地头想了一会儿说:“这里面最经济的办法还是第一种,只需要把多余的一层土拉出来就行。不过还是牵扯到一层生土的问题,毕竟这都种了一年了。”
第三个办法也只能在年底看看经济收益后,才能决定明年能不能加大投入。
第二个办法也不错,但是你说的接头问题就也是个难题,不过村里有木匠,找他们处理接头的问题就行了。我们还可以在桩子下面建一趟四十公分的土积墙,这样高度是有了,可靠近南面土墙的几棵苗还是晒不着太阳,蔬菜在大棚里就没法直接光合作用,生长速度自然快不了,这和咱们的想法有出入,不过土墙可以再建低点,上面的空间也有了。
吴玉华说:“现在最长的竹竿都是八米左右的。大棚里实际能用的地和竹竿长度有关联。以后还能把竹竿接起来加长用,这样宽度增加的同时,内部上下离地距离也增高了,增加的土地使用面积可增加不少呢。”
赵达讲:“那样的话坡度问题就太显着了,坡度太小,雨水就不好流,所以后面土墙的高度还有必要再增加,而且竹竿接起来就有个接头像个疙瘩,塑料布最怕硬疙瘩来回研磨。不过这些都别急,都可以在后面慢慢改进。”
三个人站在大棚南面看着,吴玉华拿手比划了下说:“要不就用第二个办法,不过把桩子高度降一半,薄膜铺到接头就停,桩子下面用土积砖砌起来,这样就不怕薄膜刮烂了,还能提升下内部高度。关键是利用这个桩子能把斜撑的竹竿都固定在同一坡面,这样塑料纸下面就不会空着,刮大风也不怕。”
赵达讲:“要是能解决薄膜下面土墙段的密封问题,这办法不错,你现在就可以先用这个大棚试试,要是这个办法不错,那也跟他们说说,争取今年找出最好的方法。”
吴玉华说:“等会儿我就找几个人来干活,家里还剩些竹竿,锯开就行。”
这时候庄稼地里玉米开始大面积收获了,村里的人时不时会停在大棚外问东问西。因为下一季要种小麦,现在天气温度还太高,所以他们干活也不急。于是好多人围在大棚门口往里面看这种新鲜做法。
赵达回乡里后就把朱磊接过来,让他仔细观察大棚里的瓜苗,认真记录黄瓜往后每天的生长情况,然后自己就回到乡里每天上班、开会!
乡里连着开了三天的秋收会议,在基层有一种说法,所谓对某项工作重视,直接的体现就是开会,开的会越多,会议的时间越长,就说明事情的重要程度越大。
对于那些文件下达也是一样,除了红头文件的级别需要特别重视以外,也要看地方领导的发言总结文件。在会上宣读这些文件,固然需要很多时间,但如果不这样做,又不能体现文件的重要性,体现上级的重视。所以不但要在会议上宣读,还会开办很多学习班,反复宣读、反复学习,反复强调!明明一个会就能说完的事,非要说一定要特别重视,还要充分了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