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办人员根据郭某的交待,马上到小卖部进行核实,现场发现有大量的凌乱手脚印,经过对比,这些印记正是郭某和王某的偷窃时留下的。
一个人在同一时间段,不可能在两个地方同时作案,所以,警方果断地将其排除。
在审讯时,郭某坦白了10多次伙同王某,在村里小卖部进行盗窃的罪行,放在那个时代,这也得判他们好几年。
【确定嫌疑人】
郭某为了寻找立功赎罪的机会,于是向警方提供了这么一个情况,他以为盗窃枪库案,可能是他熟悉的一个道上的朋友所为。
“那人叫什么名字?”侦查员问道。
“他叫张晨洋。”郭某答道。
侦查员追问:“你有什么证据说是他作的?”
郭某说:“我也没有证据,但是我感觉就是他,因为他向我打听过枪械库的情况。”
审讯干警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点。
于是继续问道:“你把你们是怎么认识的,他什么时候向你打听,怎么打听,你怎么回答的过程详细讲清楚,如果你讲的属实,你的案子我们会酌情考虑,如果胡编乱造,你想想后果。”
郭某知道偷盗枪械库的严重性,他之所以案发后要出逃,是因为第二天看见镇上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军警,他担心案发时段盗窃小卖部的事,会把自己牵扯到盗抢案,所以想到了外逃。
听讯审干警这么一说,他一五一十的把整个过程如实讲了一遍:
这个名叫张晨洋的人,也是一个盗窃犯,因为经常晚上出来“做事”的人,大多数相互都认识,而且都是一个镇上的。
一次,郭某和王某背着一袋子赃货来到一个销赃点,正好遇到了张晨洋也在销赃,郭某就想请张晨洋一起到镇上小酒馆小酌几杯,希望张晨洋有机会能介绍一些“活”给他。
因为张晨洋是贼道上的前辈,出道早,而且开锁技术活没啥说的,所以,郭某平时就想巴结一下张晨洋。
张晨洋担心白天到酒馆喝酒,会被派出所的民警或者治安员发现,因为他盗窃摩托车和撬保险柜的案子,公安一直在抓捕他。
后来郭某就买了一些酒肉,三个人一起偷偷跑到王某家去喝酒,他们把大门紧紧杠着,生怕有人看见。
正喝酒时,突然外面有人敲门,张晨洋一听见敲门声,无意识地一下子窜了起来,并从身上快速掏出一把钢珠枪,躲藏在门后。
原来是王某的老妈从外面打牌回来。
郭某随后羡慕地问张:“您有这家伙了,真得劲儿,能不能让我看看?”
张晨洋说:“这钢珠枪威力太小,距离远一点还不如一根烧火棍得力,只有顶在脑袋上,才起作用,我一直就想弄支真家伙。”他边说边递给郭某。
郭某正把玩这把钢珠枪的时候,张晨洋问道:“你们知不知道镇政府里的枪械库的情况?里面到底有没有真喷子?”
郭某见张晨洋问到关于枪械库的事,他怕惹上麻烦,所以连连摇头,更何况,他压根儿也不清楚。
郭某一直认为此案一定是张所为,于是说道:“张晨洋回来没过几天,枪械库出事了,这不是张晨洋做的还会是哪个?”
审讯的干警听了郭某的叙述后,说:“你说的有点道理,如果你们还能想起什么,要及时向管教反映,不得隐瞒,听清楚了没有?”
郭某见警察赞同他的分析,知道如果这个案子破了,他就立了大功,于是连忙点头哈腰地说道:“一定,一定,听清楚了。”
就在干警审查郭某期间,外围摸排组经过排查,筛选出了六个重点嫌疑人,而张晨洋也在被列其中。
这一下,张晨洋的嫌疑陡然上升。
张晨洋,男,36岁,1.80米高,10年前,也就是1983年,正处于严打期间,因为盗窃罪被劳改10年,后来减刑于1987年提前释放,出狱后继续盗窃,于1990年因盗窃摩托车和撬保险柜,他一直被警方追捕中。
【嫌疑人露踪迹】
专案组立即组织精干警力,连夜对张晨洋进行围捕,令侦查员们没有想到的是,张晨洋根本不在家,当侦查员问到张的去向时,他老婆就是一句话:“我不知道。”
经过现场搜查,从他家厨房柴堆里下面,发现有新鲜的土,扒开一看,下面埋着一只木箱,打开木箱,里面有一只布袋,里面装着许多子弹和一把钢珠枪。
干警立即对张晨洋的老婆进行审问,她交待出,张晨阳在案发那天晚上,带回来一包东西,然后 在厨房里忙活了很久,她问那是什么东西,张晨洋让她不要问。
专案组立即分派追逃小分队,赶赴周围县市,在当地公安机关的配合下,对张晨洋的社会关系: 17个已经释放的狱友,还有16户亲戚进行调查。
调查中,这些有关联的对象,都说张晨洋没有来过,于是,各点都安排两名干警进行秘密蹲点布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