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8日,150多万苏联红军在中蒙苏边境集结,于8月9日凌晨从西东北三个方向,向驻守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了大规模的冲击,一周之内,摧枯拉朽般打垮了日军,荡平了70万日军,经过20几天的飞机和坦克的连续轰炸,打死8万,俘获日军60万,其中包括数十名高级将领。
那么,后来这些被俘的日军最后到了哪里,结局如何?还有一万多关东军漂亮女兵又遭遇到了什么?
干掉这几十万日军,对苏军来说痛快是痛快了,也是小菜一碟,可怎么处理这么庞大的俘虏确实是个难题。
苏联在二战后人口锐减,缺乏大量的人力资源去恢复建设,考虑到这一点,苏联领导人决定将这批俘虏大部分押运到西伯利亚无人区和苏联的远东,还有一些被发配到顿河流域的坦波夫州及哈萨克地区等地。
当时苏联的交通运输工具如铁路和公路等极其有限,除一些主要战犯和俘虏是乘火车之外,很多战俘是步行从中国东北临时日军战俘营前往苏联的。
西伯利亚被称之为“沉睡之地”,离我们东北近4000公里,当地土着人仅几百来人,由于极寒的自然天气,根本不适应人类居住,但是地下矿产是无比丰富。
能坐上火车的俘虏被苏军装进闷罐火车,每节车厢车内放了一个用油桶剪开了口,当为厕所,坐在油桶边上的这些俘虏就遭殃了,溢满的排泄物让这些日本兵差点把肠子都呕吐出来了。
所以,火车每到一站,这些蓬头垢面的俘虏就疯了一般向车外狂跑,而等候在车外的苏联居民,就去拼命疯抢这些俘虏随身携带的物品。
有些当官的俘虏携带有很多值钱的物件,像钢笔,手表,还有羽绒套花被之类的,几个站点过后,他们的身上只剩下一件破棉袄。
苏联为俘虏成立了专门的管理部门,下设俘虏管理局和劳教所,每个劳改所都设有编号,有一名所长,一名劳动主任,一名政治部主任,一名军医和一名战俘大队长五名管理人员。
苏军管理人员主要负责战俘的生活、劳动任务的分配、劳技培训以及政治教育等工作。
到位后,首先让俘虏脱的精光,剃掉所有的体毛,然后将衣服在高温炉里面消毒,以免传染病的蔓延,战俘经过消毒隔离期之后,就进行劳动前的准备工作。
还有一件重要的事,人人必须老实回答苏联军方的审问,看是否曾经有过反苏共的前科,并且相互可以检举揭发,如果有这方面的劣迹,将会被移交给专门惩治战俘劳教队接受更加严厉的惩罚。
因为战俘数量庞大,加之苏联事先安置比较仓促,一些管理部门根本没有做好物资和思想准备,有的直接将战俘放在野外,让俘虏们自己去搭建居住之所,厨房及茅房。
由于西北利亚天气极冷,这些关东军战俘只得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棚里过冬,有人冻死成“冰棍”后,很快会被同伴扔进火炉里当柴烤。
后来,苏联劳改局给日本战俘发放了棉袄,毡帽和毡疙瘩,这种毡疙瘩是一种用羊毛赶成的毡靴,是用精细羊毛擀压而成的,从上到下通体无缝,既无胶粘,也无线缝,如同编织出来的,只是它是鞋子的形状。
这些棉袄在西北利亚频繁的暴风雪侵蚀下,很容易湿透,那么,战俘在一天劳动结束时,就要自己将衣服再拿到烤火房进行烘烤,因为没有换的衣服,一身衣服一穿就是一个冬天。
当然, 有些被分配去做伐木工的战俘情况要好许多,因为能够接触到木头,所以每次收工时,他们就会带着一些白桦树枝和树皮回来,去烧炉子取暖。
在那个地方,温度是紧要的东西,在工地上是不可能有热饭和热水,由于这些战俘刚刚来到这鬼不生蛋的地方,有些体质差的根本不能适应当地气候,很容易就丢了性命。
如果不小心睡着了,如果周围没有人去叫喊一声,那么不久,就会变成一具冰棍,据统计,在第一个冬天过去,就有战俘因为疾病和严寒而死掉。
有一个战俘营,总共有1500人,到了第二年,冻死掉500,占三分之一,后来这个劳教所的所长因为失职也被送进了劳改营。
这些后来回国的战俘幸存者,称西北利亚为”地狱。“
这些战俘主要从事一些劳动强度特别大,主要分布在一些煤炭开采,地下采矿,砍伐树木,捕鱼,以及有色金属矿的开采。
有色金属是指除了铁、钢和钨之外的所有金属材料,它们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耐腐蚀性和加工性能,广泛应用于电子、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建筑、机械制造和能源等领域。
当然,因为有的地区对于事先安排不充分,战俘们也有被仓促分配到本地的工企业劳动、以及农庄农场、交通及建筑部门去劳动,这部分战俘从事的行业要好许多。
但绝大部分战俘被分配去开采煤炭,修建和重建矿井,还有参与修建铁路和公路水电站之类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