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临在新岗位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并未带来片刻的宁静。相反,随着自修复材料项目被列为最高优先级,她周围的空气似乎更加凝滞,无形的压力如同深海潜流,悄然涌动。
最初的麻烦,是以一种极其“正常”的方式出现的。
高精度X射线衍射仪在使用过程中,突然出现数据漂移,读数在正常范围内小幅波动,但对于千临这种需要精确到原子级别的实验来说,足以让结果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可能是电压不稳吧,老设备了,最近用得又狠。”负责设备维护的技术员检查后,给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更换了一个老化的稳压器。
没过两天,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真空系统又报了警,真空度迟迟达不到实验要求。“密封圈有点老化了,最近湿度大,可能有点漏气。”技术员再次赶来,忙活了半天,更换了几个密封件。
紧接着,是用于材料合成的高温烧结炉。程序设定好的升温曲线,执行时总会莫名中断,或者温度出现细微偏差。这一次,技术员也挠头了:“控制模块查了没问题,线路也查了……邪门了。”
一次是偶然,两次是巧合,三次……千临那颗被无数数据和模型塞满的大脑,立刻拉响了警报。这些故障看似孤立,且都有“合理解释”,但发生的频率和时机,都恰好卡在她实验的关键节点上,精准地拖慢着她的进度。
她不动声色,依旧每日沉浸在实验室,记录数据,分析图纸,仿佛对这些“小意外”毫无察觉。但夜深人静时,在无人窥探的宿舍里,她的科研系统界面上,一行红色的警告信息已经闪烁了许久:
【环境异常监测:发现非自然、低频、定向电磁干扰信号。干扰源:未知。影响范围:半径五十米内精密电子设备。建议:启动内部数据加密及物理隔离措施。】
果然不是意外。千临的眼神冷了下来。有人在暗中动手脚,而且手段相当高明,选择的干扰方式极其隐蔽,足以绕过常规的设备自检程序,制造出各种“正常老化”或“操作失误”的假象。
会是谁?基地内部的技术人员?不太可能。能接触到这个级别项目的人,都经过了最严格的审查,并且深知破坏国家核心项目的后果。外部势力?有可能。但“东风之翼”基地号称固若金汤,外部势力是如何将干扰渗透到核心实验室区域的?
系统给出的信息有限,只探测到干扰信号,却无法定位源头。这说明对方的反侦察能力也很强,或者使用了她目前系统知识库里尚未收录的技术。
千临没有惊动任何人。她知道,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任何声张都可能打草惊蛇,甚至引火烧身。她只是默默地按照系统的建议,对自己的核心数据进行了多重加密备份,并对关键实验步骤增加了额外的物理校验环节。同时,她开始在脑海中构建反干扰模型,试图分析这种低频信号的特征,找出它的规律和可能的发射源。
这就像一场无声的战争,在数据的海洋和电波的丛林里悄然展开。她的对手隐藏在暗处,而她必须在不暴露自己最大底牌(系统)的情况下,揪出这个鬼魅般的敌人。
与此同时,军工厂的安全神经也因为一系列看似不相关的“小事”而紧绷起来。冯毅最近有点焦头烂额。
先是特战营那边报告,在一次夜间模拟渗透训练中,事先布置好的红外报警器有两处莫名失效,导致蓝军“轻松”突破防线。检查结果是“线路接触不良”。
随后,军工厂的通讯总机房也报告,有几条加密线路出现了短暂的信号串扰,虽然很快恢复,但也引起了警惕。技术人员排查后,归咎于“老旧设备的正常波动”。
现在,冯毅又接到了基地科研大楼那边的安保升级请求,理由是几台核心设备“似乎不太稳定”,需要加强巡逻和监控。
冯毅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看着桌上这几份报告,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他是侦察兵出身,对细节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这些孤立的事件,单独看都没什么大问题,但集中在近期发生,而且都指向了设备故障或信号异常,这让他隐隐感到一丝不安。
“团长,最近厂里和基地那边,小状况有点多。”冯毅在给霍凌风的例行汇报中提了一句,“虽然每次都能找到原因,但我总觉得有点太巧了。”
电话那头的霍凌风沉默了几秒,声音听不出情绪:“具体情况。”
冯毅将几起事件简要复述了一遍,包括衍射仪、显微镜的“故障”和通讯、安保系统的问题。
“千临同志那边,最近怎么样?”霍凌风突然问道。
“报告上说,她的项目组申请加强了安保措施,因为设备不稳定。”冯毅回答,“她本人……没什么异常,还是那样,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
“设备不稳定……”霍凌风重复了一句,语气意味不明,“我知道了。你多留意一下,特别是涉及高精尖设备和涉密区域的安全动态。有任何异常,立刻向我汇报。记住,是任何异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