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都一一作答:“种过冬麦的只有七十三人,大多是从关中逃来的流民,懂些农事经验;洮水有五艘木船,每艘能载十人,或是运两千斤粮食,修水渠时用来运土倒也合用;城墙最严重的是西北两处 —— 一处夯土剥落,都露出里面的木架了,另一处还有道两丈长的裂缝,下雨时直漏水,要是敌军用撞车攻击,最多半个时辰就能攻破;允吾县的韩遂守军驻扎在县城西的驿站,离镇中心有两里地,据探子说,那些士兵军纪松散,经常去镇上抢掠,商户们都怕极了他们,咱们要是扮成羌人商贩,应该能混进去采购物资。”
于谦听完,沉思片刻后缓缓开口:“主公此前的安排皆是良策,尤其是与羌胡达成初步合作,为西都化解了不小的兵患,这半月来的治理,也让西都渐渐有了生机,只是仍有可完善之处。依于谦之见,咱们可分‘急、重、远’三步推进,先稳根基,再谋发展。每一步都要紧扣‘民、粮、防’三字 —— 民是根本,粮是命脉,防是保障,三者缺一不可。”
陈宇连忙点头:“先生说得极是!还请先生详细说说这三步该如何做。”
于谦指尖点在舆图上,有条不紊地规划起来:“第一步是‘急事’,必须在三日之内办妥,这是咱们能否在西都站稳脚跟的关键,主要有三件事:
第一件,安抚民心,加速户籍登记。民心不安,再好的规划也落不了地。主公方才说许文已在登记户籍,只是进度太慢,得想办法加快。让苏文从粮仓调出十石粮食,按户分配 —— 城中原有百姓一百四十户,流民四十二户(四百三十二人,按十人为一户折算),每户发两斗粮。发粮时让县丞张裕陪同,他是土生土长的西都人,百姓们信得过他。同时张贴告示,明言‘凡愿在西都定居者,无论原是本地百姓还是流民,皆登记户籍、编入民册;户籍定后,免一年赋税、免三年徭役;家中青壮若愿参军,每月发三斗粮、两百钱,战死有抚恤金,伤残有妥善安置’。另外,流民里有十二名孤儿、七位孤寡老人,让许文专门登记造册,安排在城东的空屋居住,派两名妇人照料,每日从伙房额外送一碗热粥,再给老人们发些布料,让他们能做件厚衣服过冬。乱世之中,百姓最看重的就是‘安稳’与‘被重视’,把这些小事做细,民心自然就稳了。
第二件,加紧修补城墙,加固防御。西都城的城墙本就薄弱,虽主公已安排修缮,却需再提提速 —— 尤其是西北两处破损,若韩遂的先锋真打过来,根本守不住。让郁保四再从步兵里挑两百名青壮,分成两队:一队专攻西北两处破损,用木板、沙袋先做临时加固,再逐步修补;另一队负责修缮其他十一处小破损。材料方面,让周虎带五十名流民去城外树林砍伐木料,足够支撑修缮之用;瓦片先让流民收集城墙上掉落的旧瓦,清洗后重新使用,不够的部分,等后续去允吾县采购时一并补上;石灰暂时没有,就用黄泥混合麦秆,先糊在裂缝处挡雨,应急总是够的。另外,在城墙四个角楼各设一座了望塔,每座塔派四名弩兵轮值,白天了望十里范围,晚上看五里,一旦发现敌军动向,立刻敲响城楼上的旧钟示警 —— 那钟声音虽不算洪亮,却能让全城人听见,足以传递讯息。
第三件,重新统计物资,规划消耗明细。让苏文彻底清点粮仓与库房,把粮食、布料、铁器、药材都分类登记,列明每日消耗数额。眼下城内铁匠铺太少,至少得再添五间,还得专门设一座打造武器的铁匠铺,铁矿储备也得跟进。不过这些都得等户籍登记完成后再推进 —— 只有先把人口与劳动力摸清,后续调配才能精准。”
陈宇一边听,一边在心里盘算,只觉于谦的规划既具体又可行,没有半分虚话。他连忙追问:“先生,这三件急事说完了,那‘重事’又是哪些?”
于谦笑了笑,继续说道:“‘重事’需在半个月内完成,核心是‘产粮’与‘强兵’,这是咱们能在西都长期立足的根本,同样有三件事:
第一件,全力开垦屯田,兴修引水渠。西都的三百亩屯田是咱们的命脉,必须尽快盘活。让吴能任屯田官,统筹流民与士兵开垦 —— 城中所有会种地的青壮,全部派去屯田;再从士兵里抽五百名步兵,每天抽两个时辰去帮忙,既能加快开垦进度,也能让士兵借机锻炼身体。开垦要按‘先近后远’的顺序来:先把靠近城墙的五十亩地种上冬麦,让那二十三名种过冬麦的流民当师傅,教其他人耕种技巧;再开垦靠近洮水的五十亩地,种上耐寒的豌豆,明年春天就能收获;剩下的两百亩地先清理杂草、翻土晾晒,等明年春天再种谷子。至于引水的问题,我亲自去洮水岸边勘察,找个地势合适的地方修一条水渠 —— 从洮水上游引水,顺着地势挖到屯田区,这样不用费力抽水,水流能自然灌溉田地。修水渠需要的劳动力,让周虎负责统筹,可向周边县域招募百姓,许下‘一人一天一斗米’的报酬,吸引他们前来帮忙。这事儿还能跟户籍登记联动 —— 若有劳动力愿意留在西都,就按之前定的政策给他们落户,既解了用工之急,也能充实西都人口。等从允吾县买回来铁料,就让铁匠打些铁锹,修渠效率能快不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