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三年五月末,西都城的暑气已渐渐浓了起来,郡守府议事厅内却透着几分清爽,厅内悬挂着用井水浸泡过的麻布帘子,微风一吹,便带来阵阵凉意。陈宇与于谦相对而坐,案几上摊着一卷厚厚的竹简,正是纪纲昨日送来的包拯、许文、徐有功、况钟四人,半年来治理西平郡四城的详细政绩报告。
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竹简上,将上面的字迹映照得格外清晰。陈宇手指轻轻划过竹简,目光落在 “包拯” 二字对应的内容上,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于先生,你看包拯这半年的政绩,当真是不负所托。”
于谦凑上前来,手中握着一支红笔,顺着陈宇的指尖看去,一边看一边点头,语气中满是赞许:“包大人刚正不阿,果然是治世之才!安夷、长宁两城的豪强余孽,自西平郡一统后便一直暗中作祟,要么包庇罪犯,要么私吞赋税,百姓怨声载道。包大人上任后,二话不说先查冤狱,三十余起冤案,桩桩件件都查得水落石出,光是为蒙冤入狱的百姓平反,就赢了不少民心。”
他用红笔在 “查处贪腐小吏 12 人” 的字样旁画了个圈,接着说道:“更难得的是,他不仅查案,还懂建制。那《西平郡吏治十条》,从官员考核到赋税征收,都规定得明明白白,尤其是‘杜绝私设税种’这一条,直接断了那些小吏的生财之道,两城百姓的赋税负担轻了,满意度从 40% 飙升到 85%,这可不是纸上谈兵的政绩,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啊!”
陈宇笑着点头,将竹简翻到下一页,指向 “徐有功” 的部分:“徐有功也不差。咱们一统西平郡时,司法体系就是一片空白,汉人与羌人纠纷不断,羌人部落甚至还沿用旧俗私斗,常常闹出人命。徐有功一来,便着手制定《西平郡民刑律》,明确‘汉羌同法’,不管是汉人还是羌人,犯了法都得按律处置,这一下就堵住了不少矛盾的源头。”
“何止是堵住矛盾!” 于谦接过话茬,红笔在 “建立郡 - 县两级司法机构” 的内容上点了点,“他还建了完整的司法体系,郡有司法参军,县有司法佐官,百姓有纠纷不用再找部落长老或豪强调解,直接去官府就能断案。半年处理两百余件民事纠纷,没有一起申诉,犯罪率还下降了 60%,这等效率与成效,便是在中原大郡也少见啊!”
两人接着翻看许文与况钟的政绩,于谦的赞叹声更是不绝于耳。当看到 “兴修水渠 3 条,覆盖耕地 800 亩” 时,他忍不住感叹:“况大人与许大人,真是民生福星!煌中、临羌两城地处湟水流域,本就有灌溉之便,只是旧水渠年久失修,不少耕地都成了望天田。两位大人来了后,亲自带人勘察地形,设计水渠路线,三个月就修好了三条水渠,800 亩耕地从此旱涝保收。”
陈宇指着 “亩产从 1 石提升至 1.3 石” 的数字,语气中满是欣慰:“他们还教羌人种植冬麦,改良耕作方法。羌人原本只种春麦,一年一熟,产量还低。如今种了冬麦,不仅能多收一季,亩产还提高了三成,百姓的粮仓实了,日子自然就安稳了。更难得的是,4500 流民全部分到了田地,安置率 100%,这可是咱们稳固西平郡的根基啊!”
于谦放下红笔,将竹简整理好,眼中满是感慨:“主公当初将这四人派往四城,如今看来,真是选对了人。包拯肃吏治,徐有功定律法,况钟、许文兴民生,西平郡能有今日的安稳,这四位功不可没!有他们在,咱们西平郡的治理,比中原那些大郡还要规范几分。”
陈宇笑了笑,靠在椅背上,目光望向窗外,语气中带着对未来的规划:“理应如此。他们四人的能力,不止能治理一两个城。等西海郡彻底平定,岳飞和霍去病那边站稳了脚跟,咱们便从四人中分出两人,带着熟悉政务的属吏,前往西海郡接收所有政务。到时候,西海郡的司法、民生,也能按西平郡的规矩来,不用再从零开始摸索。”
于谦闻言,眼中一亮,连忙点头:“主公深谋远虑!等西海平定,有包拯或徐有功去管司法,况钟或许文去管民生,定能让西海郡快速安定下来,与西平郡连成一片。到时候,咱们凉州的根基,就真的稳了。”
两人正对着未来的规划畅所欲言,议事厅外突然传来一道急促的呼喊声,打破了厅内的宁静:“报!长安有紧急军情送达 ——!”
话音未落,一个身穿斥候服饰的士兵,便跌跌撞撞地冲进了议事厅。他浑身是汗,铠甲上还沾着不少尘土,显然是一路快马加鞭赶来,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士兵冲到案几前,“噗通” 一声跪倒在地,双手高高举起一份染着些许血迹的竹简,声音因急促的呼吸而颤抖,却又带着难以掩饰的震惊:“主、主公!长安…… 长安军情!董、董卓死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