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星壤新耕续华章
青牛村的记忆田外,新拓了一片百亩沃野。这片土地是用归墟海的潮泥、星界的陨星砂、凡俗界的黑土混合而成,被孩子们叫做“万灵田”。此刻,陈刚正领着一群来自各界的孩童,在田埂上埋下第一排“混生种”——这是用继往稻、双界稻、跨潮稻的穗粒杂交而成的新种,外壳上同时缠着凡俗的土纹、星界的银红纹、归墟海的潮纹,像个小小的界域缩影。
“记住,混生种不挑土地,却认人心。”陈刚握着阿尘的小手,将一颗种子按进土里,“你对它急,它就长得慢;你耐着性子等,它反而给你惊喜。”
阿尘的“承”字灵根轻轻覆在土上,掌心的传承结泛起微光。他能感受到种子里藏着的记忆:有陈刚当年在陨星渊破阵的决绝,有阿岩在两界关种岩缝稻的执着,还有小阿竹与念根光团唱歌的暖意。这些记忆顺着灵根流进土壤,竟让周围的泥土微微发烫,像被注入了生命力。
不远处,陈念禾正带着几个清凡派后代调试“灵根犁”。这犁是用承心殿的旧梁木改造的,犁尖嵌着块共生阵的通灵纹碎片,拉动时,犁沟里会自动浮现出淡淡的光丝,将不同属性的土壤气息均匀混合。
“前辈,您看这深度行吗?”陈念禾擦了把汗,灵根上的“和”字纹已比初见时清晰许多。他不再避讳自己的出身,反而常说:“正是因为祖辈走错了路,才更要把共生的道走扎实。”
陈刚望着犁沟里闪烁的光丝,想起祖父藏天机轮时的隐忍,想起大伯被执念裹挟的疯狂,再看看眼前这个坦然面对过往的少年,突然觉得:所谓成长,不是抹去过去的印记,是让那些印记在新的土壤里,长出不一样的根须。
活星图的了望塔传来呼喊,是镜像星的“逆生木”结果了。这种由阿禾培育的新灵植,果实能逆转灵根的衰老,此刻正由飞禾船送来,装在嵌着空明界念根光丝的木箱里——念根们怕果实在路上失活,一路用记忆温养着,箱壁上的光雾里,还在播放着镜像星孩童采摘果实时的欢笑声。
“这果子得埋在万灵田的最中心。”陈兰提着篮子走来,里面是用逆生木果实酿的“回春酒”,酒液里浮着合道稻的稻花,“柳先生说,逆生木的根须能扎进时间的缝隙,让万灵田的土壤永远保持初生的活力。”
当逆生木的果实入土,万灵田突然泛起层层涟漪。混生种的嫩芽纷纷破土,凡俗界的芽尖顶着黑土,星界的带着银红星点,归墟海的裹着潮雾,它们的根须在地下悄悄相连,竟织出张微型的活星图。更神奇的是,土壤里开始浮现出模糊的影像:有原生种修士在蛮荒播稻的身影,有陈刚祖父刻通灵纹的专注,有无数生灵在共生阵前相拥的瞬间……那些被时光掩埋的故事,竟被逆生木的根须“钓”了出来。
“这是‘根忆’。”柳乘风的星木杖轻轻点地,杖头的稻壳纹与影像共鸣,“逆生木不仅能逆转衰老,还能让土地记住所有滋养过它的灵根故事,就像给后来者留下了无数本会说话的书。”
孩子们围在影像旁,看得入了迷。那个溯源纹男孩指着原生种修士的影像,突然惊呼:“他手里的稻种,和混生种的内核一模一样!”
陈刚笑了。从第一颗龙谷稻,到如今的混生种,灵根在变,界域在变,可藏在种子里的“共生魂”从未变过。就像青牛村的老槐树,树干长得再粗,枝叶伸得再远,根永远扎在最初的那片黑土里。
此时的传习院已开到了第五分院,遍布凡俗界的七座大城、星界的三座飞禾城、镜像星的逆向森林边缘。每个分院的院徽,都是简化的“和”字纹,绣在凡俗界的粗布上,是星界的陨星砂镶的,用镜像星的逆向丝线缝的,摸上去能感受到不同界域的灵根温度。
“最小的学员才五岁,灵根是罕见的‘融’字纹。”星界飞禾使者送来传习院的名册,上面记录着各分院的成果:凡俗界的农夫学会了用灵根催熟跨潮稻,修仙者的丹炉里开始加入合道稻的稻壳,连最孤僻的晶簇星域,都派了三个灵根师来学习“根语翻译术”。
名册的最后一页,贴着张画:是个晶簇星域的孩童,正用灵根给混生种浇水,晶簇般的手指笨拙地模仿着陈刚埋种时的动作,旁边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老师说,这是‘家’的样子。”
陈刚将画贴在根脉馆的石墙上,正好在陈念禾刻的“共生为道”旁边。画纸边缘很快缠上了活星图的光丝,与石墙上的旧纹融为一体,像给冰冷的石头,裹上了层温暖的衣。
万灵田的混生种迎来第一次抽穗时,青牛村举办了场“根语大会”。来自各界的生灵不用灵根共鸣,而是用最朴素的方式交流:凡俗界的老农教星界使者如何辨土色,星界的灵植师演示如何用星砂给稻穗“镀光”,镜像星的孩童倒立着,用逆向灵根画出混生种的生长轨迹,空明界的念根光团则将这些画面织成光带,投射在活星图上,像场流动的盛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