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道成归田话桑麻
万灵田的混生稻收完第三茬时,陈刚的灵根已与镇田稻彻底长成一体。稻秆的青绿色里透着星界银红纹的光泽,根须在地下织就的网,一头连着归墟海的本源灵脉,一头缠着青牛村的记忆田,连空明界的念根光团都习惯了在稻穗间筑巢,把这里当成了储存故事的“粮仓”。
“刚哥,传习院的孩子们要给您立‘道碑’呢。”陈兰拄着竹杖走到田埂,篮子里装着新蒸的混生米糕,糕面上用灵根液画着镇田稻的模样,“他们说您是‘仙凡共生’的开路人,该让后世都记住。”
陈刚的声音从镇田稻的穗粒中传来,带着稻叶摩擦的轻响:“把碑立在根脉馆的石墙后吧,别挡着孩子们嬉闹的路。”他的灵识顺着根须蔓延,能“看”到传习院的孩童在万灵田边追逐,能“听”到星界的飞禾使者在教凡俗农夫辨认星砂,还能“闻”到镜像星送来的逆向果飘着清甜——这些鲜活的日常,比任何石碑都更有意义。
此时的根脉馆已扩建了三次,石墙上的灵根印记从最初的几十道,变成了密密麻麻的光流。最显眼的是道贯穿全墙的金纹,那是陈刚的灵根与镇田稻相融时留下的,金纹上缠绕着无数细小的分支:有阿尘的“承”字纹,有陈念禾的和解纹,有清凡派后代的新生纹,甚至有来自迷雾星域影族的影纹——他们终于学会了用实体化的灵根,在石墙上刻下“看见”的世界。
“影族的孩子说,这是他们第一次留下‘存在’的印记。”阿岩正在给新刻的影纹镀上石灵根的光,防止被岁月磨平,“他们还送了株‘影稻’,能在夜里结出会发光的穗粒,说要种在镇田稻旁边,做个伴。”
影稻的种子埋进土里时,镇田稻的根须主动缠了上去,像在欢迎新伙伴。两种稻子的灵根气息交融,竟让周围的混生稻都泛起了淡淡的银影,穗粒在月光下忽明忽暗,像无数双眨动的眼睛,看着青牛村的夜色。
空明界的念根光团们集体出动,在镇田稻的穗粒间织出张光网,把这一幕存成了永恒的画面。光网里,影族孩童用灵根画出的笑脸、镇田稻的金芒、影稻的银影、混生稻的暖光交织在一起,像幅没有边界的画——这幅画后来被刻在传习院的穹顶,下方写着:“存在的意义,是与世界温柔相拥。”
入夏时,柳乘风带着归墟海的“溯源稻”来到青牛村。这种稻子的根须能回溯所有与之接触过的灵根记忆,柳乘风将它种在镇田稻旁,穗粒成熟时,自动浮现出陈刚重生以来的所有关键画面:十二岁寒夜攥紧天机轮的手,识破大伯阴谋时冷厉的眼,第一次引气入体时颤抖的灵根,陨星渊破阵时金光乍现的背影……画面最终停在他化作镇田稻的瞬间,穗粒上浮现出一行字:“大道至简,归于田畴。”
“你祖父当年说,‘道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如今看来,是真的在稻禾里啊。”柳乘风轻抚着溯源稻的穗粒,星木杖与镇田稻共鸣,杖头浮现出陈家三代人的灵根轨迹:祖父的隐忍,陈刚的开拓,后世孩童的传承,像三颗串在一根线上的珠子,照亮了仙凡共生的路。
陈兰把溯源稻的穗粒收好,一部分藏进根脉馆的石墙,一部分磨成粉,掺进混生米里煮粥。粥香飘出时,连活星图顶端的界域花都微微摇曳,花瓣上的纹路自动排列成“桑麻”二字——那是凡俗界最朴素的词语,此刻却成了所有界域生灵都懂的“道语”。
传习院的毕业典礼定在了秋收后。来自各界的毕业生们带着自己培育的灵植回到青牛村,在万灵田旁摆开长阵:星界的“星穗麦”结着会旋转的麦穗,镜像星的“逆生果”能映出培育者的初心,凡俗界的“感恩豆”每颗都裹着段温暖的记忆,最特别的是个晶簇星域少年带来的“融晶花”,花瓣由七种界域的灵晶融合而成,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般的光。
“我们想把这些灵植都种在镇田稻周围,”少年的灵根轻轻触碰镇田稻,融晶花的光与稻穗的金芒相融,“让这里成为‘万灵源’,告诉所有来的人,不同的灵根放在一起,能开出最漂亮的花。”
陈刚的灵识顺着根须与每个灵植打招呼,混生稻的穗粒纷纷点头,像是在鼓掌。他“看”到阿尘已长成半大少年,正带着几个更小的孩子给新种下的灵植浇水,“承”字灵根里的暖意比当年更盛,能同时承接七八种灵根的气息;陈念禾成了传习院的院长,正耐心地教影族孩童如何用灵根催熟影稻,灵根上的和解纹已彻底融入“和”字,再看不出半分隔阂。
典礼的最后,孩子们围着镇田稻,用各自的灵根合唱那首“土地的歌”。歌声里,混生稻的穗粒自动脱落,化作金色的雨丝,落在每个孩子的灵根上,留下道淡淡的金纹——那是镇田稻的印记,也是陈刚的祝福:愿你们的根须永远扎在热爱的土地上,愿你们的道途永远有伙伴同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