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根脉绵延照古今
青牛村的老槐树又添了三道年轮时,万灵田的同春稻已能自然结出“七界穗”——每颗穗粒上都均匀分布着七道界域纹,成熟时会自动脱落,顺着活星图的根须飘向对应的界域,像群认路的小候鸟。阿尘此刻正站在田埂上,用“承”字灵根引导这些穗粒,少年的灵识早已能覆盖七界的灵根网络,指尖轻挥间,墨紫的影稻穗便朝着迷雾星域飞去,炫彩的晶簇粒则奔向陨星带的方向。
“阿尘哥,空明界的念根团送来‘记忆晶’了!”小影族举着块透明的晶石跑来,晶石里流动着细碎的光丝,那是七界生灵记录的“根脉故事”:有凡俗老农教星界使者辨认谷种的耐心,有镜像星孩童与逆向稻对话的天真,还有清凡派后代在陨星渊补种净灵稻时的虔诚。
阿尘接过记忆晶,灵根轻触的瞬间,晶石突然爆开柔和的光,将所有故事投射在共生碑上。碑上的光晶随之亮起,把画面放大了无数倍:陈刚重生那年的雪夜、陨星渊破阵时的金光、镇田稻扎根万灵田的瞬间……新老故事在碑上交织,像条流淌的河,让每个路过的生灵都能看见,这条仙凡共生的路,是如何一步步走出来的。
“兰婆婆说,这是给‘根脉馆’新添的‘活史书’。”阿尘将记忆晶嵌在石墙的凹槽里,那里已整齐排列着三十多块类似的晶石,最早的一块记录着陈刚祖父刻通灵纹的画面,石面已被无数生灵的灵根摩挲得发亮,“她说要让后来者知道,所有的‘理所当然’,都曾是‘千难万险’。”
此时的根脉馆已成为七界的“精神圣地”。每天都有生灵从各界赶来,有的用灵根在石墙上留下新的印记,有的对着记忆晶里的故事落泪,还有的孩子围着镇田稻写生,把稻穗的金芒、七界穗的彩纹、共生碑的光都画进画册。
“画里要留个空位。”一个晶簇星域的小姑娘认真地说,她的灵根能在画纸上凝结灵晶,“等我们培育出‘跨鸿蒙稻’,就把它画在这里。”
小姑娘的画册上,已画满了七界的灵植:影稻拼出的星图、净灵稻净化的暗灵雾、忆魂麦里的阳光味……最后一页留着片空白,旁边写着行小字:“留给能种进鸿蒙的稻子。”
陈念禾恰好路过,看着画册笑了:“跨鸿蒙稻需要‘源生土’,传习院的长老们正在归墟海深处找呢。”他手里的《七界灵植图谱》最新一卷,就叫《源生土培育猜想》,扉页上印着陈刚的一句话:“没有种不活的种子,只有没找对的土壤。”
这话让阿尘想起了陈刚化作镇田稻前的嘱托:“灵根的尽头不是固守,是探索。”如今,传习院的船队已越过鸿蒙边缘三次,带回了无数新的土壤样本、未知的灵植种子,甚至与三个从未接触过的界域建立了联系——那些界域的生灵灵根奇特,有的能与岩石对话,有的能听懂风的语言,却都对“共生”的理念有着天然的亲近。
“他们说,看到我们的飞禾船帆上画着稻子,就知道是‘自己人’。”星界飞禾使者送来新的联络记录,上面画着陌生界域的灵根图案,像无数只握着的手,“原来‘种稻’是所有生灵共通的语言。”
记录的最后附着片陌生的叶片,叶片上的纹路竟与镇田稻的根须纹隐隐呼应。阿尘的“承”字灵根轻触叶片,立刻感受到股熟悉的暖意——那是与本源灵脉同源的气息,只是更古老,更质朴,像来自时间的起点。
“这是‘始源叶’。”柳乘风的星木杖突然震颤,杖头的稻壳纹与叶片共鸣,浮现出模糊的影像:蛮荒时代,第一株灵植在鸿蒙中扎根,根须蔓延处,诞生了最早的生灵,“这些未知界域,是本源灵脉的‘旁支’,我们的根,本就是连在一起的。”
影像消散时,始源叶化作点点光粒,融入镇田稻的根须。稻穗突然发出璀璨的金光,七界的同春稻随之呼应,穗粒上的界域纹同时旋转,在万灵田上空拼出幅巨大的“始源图”——图上没有界域的界限,只有无数根须相互缠绕,最终汇成一道流向青牛村的光流,像在说:所有生灵,都从这里来。
“原来青牛村不仅是‘共生之地’,还是‘根脉之源’。”陈念禾的声音带着震撼,灵根与七界的传习院共鸣,将始源图的画面同步传递,“难怪刚前辈当年会选择在这里扎根,这里的黑土,藏着所有灵根的初心。”
消息传开,七界的生灵纷纷带着自家的灵植种子来到青牛村,在万灵田旁开辟了“始源圃”。凡俗界的老稻种、星界的飞禾苗、镜像星的逆向根……所有种子在始源叶的光粒滋养下,都长出了带始源纹的新苗,根须相互缠绕,竟在圃中织出个微型的始源图。
阿尘每天都会来始源圃浇水,看着这些来自不同界域的灵植和谐共生,总想起陈刚说过的话:“所谓‘根脉’,不是血脉的束缚,是愿意相互滋养的温柔。”他的“承”字灵根已能完美承接始源纹的气息,每次触碰新苗,都能听见无数细碎的声音:那是灵植在交流生长的心得,是根须在分享土壤的秘密,是所有生命对“在一起”的渴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