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慧的蔡琰当即摇头:“夫君最不喜这些虚礼。在他心中,家人和睦远胜名分高低。”她虽年幼,然博览群书心智早熟,更与陆风朝夕相处深谙其性情。
蔡琰心中早已认定,陆风便是这样的人。
作为陆家未来的当家主母,她自然要展露足够的胸襟,让众姐妹和睦相处,使陆风的后院安稳无忧。
甄姜闻言先是一愣,抬眼望向陆风。见他报以温和笑意,心头顿感温暖,随即向蔡琰欠身行礼:"多谢姐姐提点。"
"你们姐妹先熟悉熟悉吧。"陆风轻抚二人柔荑安抚道,随后走向正在交谈的蔡邕与荀攸。
"看来倒是我多此一举了。"见二人相谈甚欢,陆风笑着打趣。
蔡邕斜睨他一眼:"公达说书院之事你都筹备妥当了?"
"一月前就已竣工。"陆风正色答道,"只待先生前来主持。以先生清誉,天下士子必当纷至沓来。预祝先生桃李盈门,芳名永驻。"
这番话说得蔡邕抚须开怀,挺直腰板笑道:"巧言令色!你办书院的心思老夫岂会不知?不过此事正合我意,便应下了。"
这确实是两全其美之事。更何况陆风乃是他的东床快婿,自当鼎力相助。
"学生拜谢。"陆风郑重行礼,继而相邀:"春寒犹在,请先生移步入城再叙。"
蔡邕欣然应允。连日舟车劳顿,纵使乘坐特制马车,年迈的身躯也需好生将息。
《归途与书院》
众人正说话间,陆风朝甄姜和蔡琰挥手道:"姜儿,琰儿,该启程回府了。"
蔡琰轻声应和,众人纷纷登上马车或跨上骏马,朝黄县城内疾驰而去。
入城后,陆风将蔡邕父女暂时安顿在太守府。他早就在城内购置土地,建造了数座气派的宅院。典韦、黄忠、荀攸等人各得一套三进院落,蔡邕自然也不例外——陆风深知这位师长不会长居太守府。
翌日清晨,蔡邕迫不及待地拉着陆风参观书院。漫步其间,蔡邕赞不绝口:"这书院造得极好!既显恢宏又不失庄重,山水布局更是独具匠心。"
陆风朗声笑道:"老师喜欢就好!这可是学生呕心沥血之作,还运用了不少机关巧术。"
"哦?"蔡邕诧异挑眉,"你何时学的木工机关?两年前可不见你会这些。"
"学生天资聪颖嘛!"陆风挺直腰杆,"这些都是近两年学的。"
蔡邕轻哼一声,显然不信。
来到书院门前,蔡邕望着空白的匾额问道:"此处为何尚未题名?"
蔡琰浅笑接话:"想必是夫君特意留给父亲题写。"
陆风击掌赞叹:"还是琰儿知我!这既是老师的书院,自然该由老师命名题字。老师的飞白体独步天下,谁人不知?"
【
各地学子将来书院求学时,进门便能仰望恩师墨宝,岂不美哉?
这番安排正是为了增强蔡邕对书院的归属感。
为了让老人家欢心,陆风可没少费心思。
"哈哈!"
蔡邕抚须大笑:"既如此,便由老夫执笔吧!备墨!"
说罢广袖一展,就要挥毫。
"陆一!取物件来!"
早有准备的陆风向远处招手。
陆一会意,立即带着几名仆人呈上特制金漆——这是专为匾额准备的。
只见陆风来到匾额下,足尖轻点腾空而起,轻松摘下数十斤重的木匾。
"当心!"
蔡邕父女齐声惊呼。
陆风却举重若轻地捧着牌匾落地:"请老师赐墨。"
"你这孩子!"蔡邕瞪眼道,"往后不可再这般鲁莽!"
蔡琰也气鼓鼓地挥着拳头,杏眼里满是嗔怪。
"嘿嘿..."陆风揉揉她的发顶,"我的本事你们还不晓得?比起战..."话到嘴边瞥见二人板起面孔,连忙改口:"咳...下不为例。"
"这还像话。"父女俩这才作罢。
"莫要挡着!碍老夫运笔!"蔡邕笑骂道。
(
蔡邕一把推开陆风,抓起蘸满金漆的毛笔,在牌匾上行云流水地挥洒起来。转瞬间,"东莱书院"四个遒劲大字便跃然匾上。
"妙极!"陆风与闻讯赶来的荀攸、戏志才等人齐声喝彩。
"先生笔力更胜当年!这字写得愈发有神韵了!"陆风竖起拇指赞叹。
荀攸颔首附和:"久闻蔡公飞白体独步天下,今日得见真迹,果然名不虚传!"
戏志才凝视匾额道:"这字既飘逸如云,又沉稳似岳,当真好书法!"
蔡邕搁下毛笔,抚须大笑:"你们这些年轻人,净会说些奉承话!"说着向陆风挥手示意:"快把匾挂起来吧。"
陆风本想亲自上阵,却在蔡琰目光注视下作罢,转而向陆一使了个眼色。陆一会意,立即指挥仆役将匾额悬挂妥当。至此,东莱书院正式落成。
蔡邕对陆风嘱咐道:"老夫近日要邀请康成公、你卢师以及马日磾等好友前来。康成公那边我需亲赴高密,其余人的邀约书信就劳你派人递送了。届时接待事宜也要安排妥当,可有问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