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夫子那幅笔走龙蛇、寓意深远的《时令风物小品》被精心装裱后,高悬于“林记”店堂正中最显眼的位置,如同一道无形的光环,瞬间提升了整个铺面的格调。往来顾客,尤其是文人墨客,无不驻足欣赏,啧啧称叹。连带着“林记”的点心,也仿佛被赋予了更深的文化内涵,身价倍增。加上“南北货栈”稳定供应的优质特色原料,“林记”推出的几款新品,如加入玫瑰露的“软香糕”、以茶籽油制作的“酥油小卷”等,品质更上一层楼,口碑持续发酵。
一时间,“林记食坊”风头无两,不仅生意兴隆,更成了汴京文人雅士、官宦家眷品茗尝点、谈论风雅的时尚去处。林小满谨慎地维持着这种“清雅”的氛围,对每位顾客都彬彬有礼,对点心品质精益求精,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连最初对出书之事心存疑虑的她,也开始觉得,若能借薛夫子题字的东风,将“林记”的理念结集传播,或许是件好事。她甚至开始着手整理更详细、更具故事性的点心文案,以备不时之需。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苏清远岂会坐视“林记”凭借“文化”这张牌异军突起,威胁到“八珍楼”的霸主地位?他酝酿的反击,阴险而精准,直指“林记”最引以为傲的“风雅”命门。
几日来,市井坊间开始流传一些看似无意、实则恶毒的闲言碎语。起初只是在某些茶肆酒楼的角落,有“知情者”窃窃私语:
“听说了吗?薛老夫子给‘林记’题字,可不是白题的,收了重金呢!足足这个数!”有人神秘地伸出几根手指。
“真的?薛夫子一向清高,怎会……”
“嗨,清高?那是价码没到!‘林记’那丫头,精着呢,懂得用银子开路呗。”
“怪不得!我说呢,一个卖点心的,怎就突然雅起来了,原来是钱堆出来的!”
这流言,如同污水,悄无声息地泼向薛夫子和“林记”,将一段文坛佳话扭曲成了铜臭交易,极大地玷污了“林记”刚刚建立的清雅形象。
紧接着,更恶毒的版本出现了。有说书人在一些小茶馆里,含沙射影地编排起“新段子”,说什么“某食铺东家,以色侍人,攀附权贵,方得名士题字”,虽未点名,但听者心照不宣,目光纷纷投向“林记”方向。甚至有人开始质疑“林记”点心的用料,散布“所谓山野清风,不过是陈米烂菜,故弄玄虚,骗骗那些附庸风雅的傻子”等言论。
这些流言蜚语,传播速度极快,且因其满足了部分人嫉贤妒能、窥探隐私的心理,迅速在坊间扩散。虽然李翰林等深知薛夫子为人和老主顾们并不相信,但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许多原本对“林记”抱有好奇和好感的普通市民和部分立场不坚的文人,开始用异样的眼光看待“林记”,甚至有些持“会员竹牌”的顾客,来店时也显得神色尴尬,不如以往热络。
林小满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变化。她听到伙计们转述的流言,气得浑身发抖,却又无可奈何。这种针对个人品德和商业信誉的污蔑,比直接的商业竞争更加卑劣,也更难防范。她可以解释一次,却无法堵住悠悠众口。薛夫子那边,她更觉愧疚不安,连忙备了厚礼,亲自上门致歉。薛夫子倒是豁达,捻须叹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林姑娘不必介怀,此等宵小之行,徒增笑耳。”话虽如此,但谣言对老先生清誉的损害,已是事实。
“林记”店内,虽然依旧有忠实顾客支持,但那种纯粹的风雅氛围已被破坏,蒙上了一层难以言说的阴影。生意虽未一落千丈,但增长势头明显受阻,新客减少,议论增多。林小满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舆论这把软刀子的厉害。苏清远这一招“釜底抽薪”,直击要害,让她辛苦营造的文化品牌价值大打折扣。
“姑娘,这样下去不是办法!”石猛愤懑不已,“肯定是‘八珍楼’搞的鬼!咱们得想个法子反击!”
林小满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愤怒解决不了问题,必须用更巧妙的方式破局。硬碰硬地澄清或对骂,只会越描越黑,落入对方圈套。她想起赵琰曾说“价值之根,在于人心”,此刻,动摇的人心,需要用更扎实、更无可挑剔的行动来稳固和争取。
既然对方污蔑“文化”是伪装,那就用更深厚、更接地气的文化行动,来证明自己的真诚!
时近端午,这是一个蕴含深厚民间文化和家国情怀的节日。林小满决定,将“节气限定”的概念与端午节的民俗紧密结合,推出一系列富有情怀和互动性的活动,让“林记”的文化形象更加丰满、亲民,从而淡化流言的负面影响。
她精心策划了 “端午情浓,林记有礼” 主题系列活动:
1. 推出“五色祈福粽”:不仅制作传统的糯米粽,还创新地推出小巧精致的“点心粽”,用植物汁液染成五色糯米,包裹低糖豆沙、枣泥、甚至咸蛋黄等馅料,寓意五行和谐、祈福安康。每只粽子附上一张书写着不同祝福语(如“安康”、“高粽”、“如意”)的小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