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的晨光洒在鹰嘴崖上,雪地里的弹坑结着薄冰,战士们正用铁锹平整土地,把缴获的鬼子坦克残骸拖到兵工厂 —— 这些扭曲的装甲板,是王铁匠眼里最好的 “宝贝”。徐昊蹲在一辆被炸毁的九七式坦克旁,用粉笔在装甲板上画着切割线,系统面板显示【轻型反坦克炮炮管所需钢材厚度:15mm】,而眼前的装甲板刚好达标,只是需要精准切割,避免浪费。
“徐参谋,这装甲板太硬了,咱们的钢锯条都磨断三根了!” 一个年轻工人跑过来,手里拿着根锯齿崩缺的锯条,脸上满是焦急,“王师傅说,再这么切,今天最多能弄出两根炮管,离您说的‘一个月十门’差远了!”
徐昊抬头望去,兵工厂的熔炉旁堆着二十多块装甲板,王铁匠正戴着老花镜,用卡尺量着一块刚切好的炮管坯,眉头拧成疙瘩:“厚度够了,但平整度差 0.5mm,装炮架时会晃。咱们没有铣床,只能靠手工磨,太费时间了!”
这时,张大爷扛着根磨得发亮的钢钎走过来,身后跟着几个老石匠:“小徐,老王,俺们琢磨出个法子!把装甲板架在火上烧红,用这个钢钎凿,再用磨石磨,比锯条快多了!俺们村以前凿石碑,都是这么干的!”
徐昊眼前一亮,立刻让战士们按张大爷的法子试。装甲板在熔炉里烧得通红,老石匠抡起钢钎,“砰砰” 几下就凿出大致形状,再用粗磨石打磨,果然比钢锯快了三倍。王铁匠摸着打磨好的炮管坯,激动得手都抖了:“成了!这么干,一天能出五根炮管,一个月肯定能造十门反坦克炮!”
可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 —— 炮架的木材不够。轻型反坦克炮的炮架需要坚硬的榆木,鹰嘴崖周边的榆树林在之前的战斗中被鬼子烧了大半。李婶带着几个妇女来找徐昊时,手里抱着捆晒干的藤条:“徐参谋,俺们用藤条把两根松木绑在一起,再裹上浸过桐油的麻布,俺家男人以前用这法子做过牛车辕,能扛住两百斤的力道!”
徐昊让战士们试做了一个炮架,架上炮管测试后,发现稳定性居然比纯松木还好。“太谢谢你们了!” 徐昊握着李婶的手,她的手上满是藤条勒出的红痕,却只是笑着说:“谢啥!你们为俺们打鬼子,俺们做点小事算啥!”
当天下午,第一门轻型反坦克炮终于组装完成。炮管是用坦克装甲板锻打的,炮架缠着藤条和麻布,炮轮是用鬼子的废弃车轮改造的,看起来虽然简陋,却透着股硬气。徐昊带着反坦克连的战士去后山试射,目标是三百米外的坦克残骸。
“放!” 徐昊一声令下,炮手扣动扳机,穿甲弹呼啸而出,精准命中坦克残骸的装甲,“轰隆” 一声,装甲被击穿个拳头大的洞。“中了!” 战士们欢呼起来,反坦克连连长激动地拍着炮管:“有这玩意儿,下次再遇到鬼子坦克,咱们再也不用靠命填了!”
徐昊打开系统面板,【轻型反坦克炮量产进度:10%,评价:良好】,心里松了口气 —— 按这个速度,月底就能给每个营配两门,独立团的反坦克能力会大大提升。
另一边,新兵训练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王小二现在成了新兵班的班长,带着二十个新参军的年轻人,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他把自己在实战中总结的经验教给新兵:“扔手榴弹要转腰甩臂,不然扔不远;打鬼子时别慌,先找掩护再开枪……”
周铁柱虽然还坐在轮椅上,却每天都来训练场。他把重机枪架在轮椅旁,手把手教新兵拆枪:“这枪的供弹槽要常擦,不然容易卡壳;撞针要是松了,得用钳子捏紧,记住了?” 有个新兵拆枪时把弹簧弄丢了,急得直哭,周铁柱从怀里掏出根备用弹簧 —— 这是他从牺牲战友的枪上拆下来的,一直带在身上:“别哭,俺们当兵的,要能扛事。弹簧丢了能找,要是战友的命丢了,可就找不回来了。”
新兵们听着周铁柱的话,都低下头,训练更认真了。王小二看着眼前的场景,想起半个月前牺牲的战友,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新兵带好,让他们少流血,多杀鬼子。
李云龙和赵刚则忙着根据地的建设。李云龙想把独立团扩编为三个营,再组建一个炮兵连,赵刚却觉得应该先巩固根据地,让老乡们安心种地:“老李,现在刚打完仗,老乡们的房子还没修好,粮食也不多,咱们扩编太快,会增加老乡的负担。”
“俺知道!” 李云龙蹲在地上,手里拿着根草棍,“可鬼子不会给咱们时间!北平师团虽然退了,但他们肯定还会来,咱们多一个营,就多一分胜算!”
两人正说着,通信兵跑过来,手里拿着师部的电报:“团长!政委!师部让咱们护送一批药品和粮食到邻县的根据地,那里刚被鬼子袭扰过,急需物资!”
李云龙立刻站起来:“好!俺亲自去!徐昊,你带反坦克连和王小二的新兵班,跟俺一起去!赵刚,你留在鹰嘴崖,盯着兵工厂和训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