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原来抵御诸葛亮、平定辽东在军队建立起来的威望在关键时起了作用,懿军竟不顾天子仍在爽营中,发起了猛烈冲锋。
曹羲,曹训,曹彦,李胜亦让军士在营寨栅栏、拒马后放箭射之,
一时爽营射出的箭矢如飞蝗雨下,懿所部因急于赶路,未曾携带攻城武器,破寨乏力。
孙礼、胡遵两将虽英勇率部冲杀数次亦不能攻破曹爽营寨,反倒被射翻了两百余骑,司马懿见状命人鸣金收兵,又欲伐林以造攻城锥、梯子,再攻之。
曹爽等人见司马懿仅有两三千人,竟敢围攻上万人的寨子,现已败退,便要出营盘与之决战。
桓范止道:“司马懿部皆骑兵,我部多步卒,骑兵擅于迂回包抄,机动集结兵力,以多打少,因此野战威力强。
步卒擅于守城结营,况且司马老贼熟于军旅,擅于埋伏,诡计多端,众将军出营恐招埋伏,如被擒一二,如何是好?
我军不必出营与司马懿决战,只需固守营寨,待到许昌援军来临之时,围必解!”
众人皆认为桓范所言合理,乃固守营盘,修葺部分被焚毁、破坏的栅栏、鹿角。
懿军见爽军欲修葺营盘,便命人远远放箭,而爽军亦放箭回应之。
幼帝曹芳见射入营中箭矢颇多,乃问曹爽何以至此?
曹爽亦把缘由诉说了一遍,命人寻来一套精致黄金盔甲,令人服侍曹芳穿上,百官见状纷纷乞求曹爽拨发给自己一套盔甲,好保全性命。
曹爽因事发突然,那有多余盔甲分于众臣,乃无视之。
百官见状纷纷讨好守营士卒、校尉,愿拿随身所携金银换取盔甲。
士兵亦知盔甲乃保命之物,大多不愿置换。
唯有数名家贫之兵欲换之。
桓范见到厉声喝止:“军士有甲方能打仗,无甲如何守营?”
却把百官赶于中军大帐中,言:“此处无箭矣,勿乱走动。”
又令史官、刀笔吏录下,某年某月某日,(249年2月10日晌午),司马懿、孙礼、胡遵等部于许昌近郊,领兵袭击圣驾,所射箭矢,多如飞蝗。
天子、百官受惊,实属移灭三族、不赦之罪尔……
两军就这样对峙着,待到晡时(下午17点),司马懿已造好攻城锥与简易梯子,又欲强行攻取爽军营寨时,忽懿军哨骑探报,东南边有一军,人马颇为健硕,约五六千人,正往爽营处赶。
司马懿倒吸冷气,想必此军,即是许昌方向夏侯霸派来援助曹爽之军,本自己用三千骑兵攻打上万人的敌军营寨已属狗急跳墙(情报探之曹爽军营军心不稳、粮草匮乏……)。
现又多出一军,料难抵挡,乃丢弃刚建造好的攻营器械,悄然撤围。
曹爽军营了望哨亦远远望到东方有一军靠近,桓范立即命人在营中放出狼烟,打出旗语,警示该军小心敌情,夏侯威、丁谧远远望见爽营狼烟,不敢大意,立即放出斥候,搜索前进。
须臾,威军斥候汇报,有一军,约数千人马,旗帜有司字,已往西面撤退,威军乃敢进。
不多时,威军已到爽营,丁谧回报曹爽,曹爽大喜,乃命守营军士敞开营门,放威军入营,两军合并一处,清点人马,竟已有一万五千人,爽心稍安。
爽先谢过夏侯威雪中炭,又曰:“此地非就留之地”,欲拔营起寨,前去许都。
桓范曰:“不可,时已至日入(19点),北地初春夜间阴冷无比,不利于行军,而司马懿最喜夜袭,若在白昼,吾军不惧他,
然夜晚行军,视线不清,司马懿若来袭,恐难以相互支援,明日日出时分,再同去许都。”
众人皆认为桓范所说有理,乃从夏侯威车队里分发粮草、被褥等物品,爽军见夏侯威军所带粮秣给养颇多,士气又提升了二三成,百官亦不再怨声载道。
桓范道:“今夜,众将士务必枕戈待旦,谨防司马懿趁夜偷袭。”
其余将领皆领命依从。
曹爽曰:“我有智囊在此,犹如刘禅有诸葛亮尔。”乃赏桓范一匣珠宝。
桓范乃命人把珠宝赏分赐给今日战斗中受伤的士卒。
又命一队人马收殓双方尸骸,葬于营旁。收聚战场箭镞、铠甲、刀戈,焚烧懿丢弃之攻营器械等工作亦不由分说。
曹爽见后乃自愧弗如,亦领着曹彦、丁谧等人散尽所携财物,慰问体恤受伤将士,巡查百官需求,参拜幼帝,禀报计划。
正如桓范所料,司马懿之军队正如饿狼般远远窥探爽军营寨。欲趁夜晚爽军往许都方向赶时再行截击,抢夺幼帝,然观察许久,爽营竟无动静。
偏将军胡遵谏太傅司马懿曰:
“待到三更,我军可劫营,若上天眷顾,可大破爽军。”
懿止曰:
“胜败非天定,你看那爽军军营,依山畔水,篝火通明,巡哨布置得当,鹿角、拒马高耸,又新添了夏侯威之军,吾等攻营器械被毁,实难取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