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252 章:漕运风波?君臣协策
正德十三年(1518 年)?正月
新春的余温尚未散去,通州漕运码头却弥漫着紧张气息。数十艘漕船停在河道中,船工们围在岸边低声议论,几名锦衣卫正围着一艘倾斜的漕船勘察 —— 昨夜一场暴雪后,这艘载满粮草的漕船突然侧翻,近千石粮食沉入河中,而这已是半月内第三起漕运事故。
“王大人,” 锦衣卫千户匆匆赶到王勇身边,递上一份勘察记录,“船底有明显的人为凿痕,不是自然损坏,而且船上的护粮官失踪了,大概率是畏罪潜逃。”
王勇接过记录,眉头紧锁 —— 自他担任锦衣卫指挥使以来,通州漕运始终安稳,如今接连出事故,且都指向人为破坏,背后定有蹊跷。他立刻让人封锁码头,同时派人快马加鞭前往京城,分别送信给陆砚昭与朱厚照。
同日?枭龙卫府与朝堂暗流
陆砚昭刚听完赵小匠关于 “连发火铳” 的研发进展,亲兵便送来王勇的急信。看完信后,他立刻召集秦安、陈猛两位将领部署兵力,而此时的朝堂上,漕运事故的消息已悄然传开,官员们私下分成几派,争论不休。
“定是新政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才有人故意破坏漕运!” 改革派官员、御史周明在朝房内慷慨陈词,“农桑新政断了地方豪强的财路,吏治考核又让贪腐官员无处遁形,他们这是在报复朝廷!”
保守派代表、礼部尚书刘健却摇头反驳:“周御史此言差矣!漕运涉及多方利益,或许只是船工操作不当,或是漕船年久失修,未必是人为破坏。若贸然定性为‘报复’,恐引发朝野恐慌,不如先安抚民心,再慢慢调查。”
地方派系的山东巡抚李泰则忧心忡忡:“两位大人别争了!如今京城存粮告急,若漕运中断,我山东需承担调粮重任,可境内旱灾刚过,百姓自己都缺粮,实在难以支撑啊!还望朝廷尽快查清真相,恢复漕运。”
官员们的争论很快传到杨廷和耳中,他皱着眉对幕僚道:“这些人只顾各自立场,不顾大局。漕运之事若不尽快解决,不仅民心会乱,朝堂派系矛盾也会加剧,必须尽快拿出对策。”
当日午后?御书房议事
朱厚照看着王勇与陆砚昭的奏折,脸色凝重。漕运关乎京城数十万军民的生计,如今接连出事故,若处理不当,恐引发民心动荡。他立刻传召杨廷和、户部尚书张启、工部尚书李东阳,以及争论不休的刘健、周明与李泰入宫议事。
“诸位卿家,通州漕运之事,你们怎么看?” 朱厚照将奏折递给众人,目光扫过殿内,“半月内三起事故,船底有凿痕,护粮官失踪,显然是有人故意破坏。”
杨廷和率先开口,避开派系之争,直奔要害:“陛下,漕运系统涉及户部管粮、工部管船、地方官府管调度,环节众多,易被钻空子。臣以为,背后既有可能是地方豪强与奸商勾结,想操控粮价牟利;也不排除有前叛党余孽或草原细作混入,妄图动摇京城根基。当务之急是先稳定漕运,再追查真相。”
周明立刻附和:“杨首辅所言极是!臣建议派锦衣卫与枭龙卫联合督查,彻查漕运系统内的贪腐与勾结,清除内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刘健却面露难色:“陛下,锦衣卫与枭龙卫权力过大,若介入漕运,恐会越权干预行政事务,引发地方官府不满。不如由户部与工部牵头,锦衣卫协助,既显稳妥,也能避免矛盾。”
“刘大人这是在护着那些贪腐官员吧!” 周明忍不住反驳,“之前吏治考核时,您就多次阻挠锦衣卫督查,如今漕运出事,您还想包庇他们不成?”
“周御史休要血口喷人!” 刘健气得脸色发白,“老夫只是为了朝堂秩序着想,何来包庇之说!”
眼看两人要争吵起来,朱厚照重重拍了下龙椅:“够了!都什么时候了,还在为一己之见争论!漕运之事关乎国计民生,不容有失!” 他看向陆砚昭,“陆爱卿,你有何良策?”
陆砚昭躬身道:“陛下,臣建议不分派系,以大局为重,分三步走:其一,由枭龙卫负责漕运河道巡逻,锦衣卫负责码头人员排查,工部修复受损漕船,确保三日内可恢复部分漕运;其二,由沈知薇与王勇协同,追查护粮官下落,从其亲友、同僚入手,顺藤摸瓜找出幕后黑手;其三,由户部、锦衣卫与御史台联合组成督查组,彻查漕运系统,无论涉及哪派官员,一律严惩不贷!”
他顿了顿,补充道:“至于地方调粮,可由李泰巡抚协调周边无灾府县,先调拨部分粮食应急,户部拨款补贴运费,减轻地方负担。如此,既能稳定民心,又能查清真相,还能避免派系矛盾加剧。”
朱厚照点头:“准奏!杨首辅负责统筹协调,张尚书调拨银两、安抚地方与粮商,李尚书修复漕船,刘健与周明暂弃分歧,协助督查组整理漕运档案,李泰负责地方调粮;陆爱卿与王爱卿主抓追查与防务,务必在一个月内查清此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