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323 章:舟赴泉州?工事初成?敌踪渐显
正德十八年(1523 年)?十一月二十三
辰时的通州码头,雾气尚未散尽,蒸汽船 “飞帆号” 已整装待发。船身两侧的火炮擦拭得锃亮,甲板上堆放着新造的 10 连发步枪、神威榴弹炮,还有陆砚昭特意带来的铁丝网样品 —— 半尺见方的网格,手指粗的熟铁拧成交叉节点,透着结实耐用。
陆砚昭身着玄色劲装,最后检查了一遍物资清单,对前来送行的副手叮嘱:“我走后,工坊按每日五十丈的进度生产铁丝网,优先发往泉州;无线电装置若有新改进,立刻用快船送过去。” 副手躬身应道:“国公放心!属下定按您的吩咐,确保物资供应不中断。”
朱厚照也亲自前来送行,递过一封密封的圣旨:“这是朕给泉州文武官员的旨意,让他们全力配合你。切记,既要建好工事,也要保重自身,大明海疆还需要你。” 陆砚昭双手接过圣旨,躬身谢恩:“臣定不负陛下信任,守住泉州港,守住通讯塔!”
随着一声汽笛长鸣,“飞帆号” 缓缓驶离码头,顺着运河向泉州方向进发。陆砚昭站在船首,望着两岸飞速后退的景色,手中摩挲着铁丝网样品 —— 三日后抵达泉州,他要尽快教会工匠们编织方法,确保正月十五前完工。
与此同时,泉州港的通讯塔工地上,已是一片忙碌景象。萧策带着士兵与民防队队员,正按陆砚昭信中要求的 “环形战壕” 标记,挥舞着锄头挖掘 —— 战壕宽两尺、深三尺,底部铺着碎石,防止积水。工部派来的五十名工匠则在一旁指导,纠正士兵们的挖掘角度:“战壕壁要倾斜,这样炮弹落进来也不容易反弹,还能方便士兵进出。”
赵小匠则带着泉州工坊分院的工匠,围着陆砚昭留下的铁丝网样品研究。一名老工匠试着用熟铁模仿编织,手指被铁丝磨得发红,却仍兴致勃勃:“这法子看着简单,编起来却要巧劲,交叉处得拧三圈才够结实。” 赵小匠点头,让人取出备好的铁丝与木桩:“先编十丈试试,固定在战壕外侧,看看能不能挡住冲过来的人。”
正忙碌着,负责无线电的士兵跑过来:“统领!院长!京城来电,陆国公已乘‘飞帆号’启程,三日后抵达泉州!” 萧策与赵小匠对视一眼,都松了口气 —— 有陆砚昭亲自指导,工事建设定能更快推进。萧策下令:“加快进度!争取在国公到之前,把环形战壕挖完,再编出二十丈铁丝网!” 众人齐声应和,手中的工具挥舞得更起劲了。
与此同时在宁波港上,林墨正指挥两千名支援兵力登船。士兵们肩背 10 连发步枪,腰间别着枪刺,整齐列队走上 “靖海号” 战船 —— 这是陆砚昭通过无线电批准的支援,要求他们五日内抵达泉州,协助布防。
“都检查好武器!到了泉州后,听萧统领调度,不可擅自行动!” 林墨高声叮嘱,手中拿着陆砚昭发来的密信 —— 信中详细标注了泉州港的防御部署,要求支援兵力负责东侧海域的巡逻,防止倭寇从侧面突袭。一名校尉上前问道:“统领,咱们走后,宁波港的防务怎么办?” 林墨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藏锋队会留下五百人,再加上民防队,足够守住宁波港。咱们先去泉州,帮国公打赢这一仗!”
随着战船启航,林墨让人用无线电向泉州与京城汇报:“宁波两千支援兵力已启程,预计五日后抵达泉州。林墨。” 电波穿过海面,同时传到萧策与陆砚昭手中 —— 萧策立刻在防御图上标注出东侧巡逻路线,陆砚昭则在 “飞帆号” 上盘算着兵力分配,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十一月二十六
辰时的泉州港,阳光明媚,“飞帆号” 缓缓停靠码头。陆砚昭刚走下船,萧策与赵小匠就迎了上来,身后跟着泉州的文武官员与工匠代表。“国公!您可算来了!” 赵小匠拿着编好的铁丝网样品,语气急切,“这东西我们编了五十丈,可总觉得哪里不对,您给看看?”
陆砚昭接过样品,仔细检查后点头:“不错,交叉处拧得够结实,就是网格可以再缩小半寸,防止倭寇钻过去。” 他指着远处的工地:“战壕挖得怎么样了?” 萧策递上防御图:“环形战壕已挖完,共三百丈,底部铺了碎石,外侧还固定了二十丈铁丝网。工部工匠说,再用十日,就能把三道铁丝网全布好,塔基也能包上钢板。”
陆砚昭满意点头,当即下令:“今日起,我亲自指导铁丝网编织,同时安排士兵进行工事攻防演练 —— 让士兵们熟悉在战壕里射击,用铁丝网阻挡冲锋,再配合火炮,形成立体防御。” 众人应声应道,簇拥着陆砚昭向通讯塔工地走去。
与此同时,在马尼拉海域,佛郎机统领佩德罗正指挥战船集结。二十艘佛郎机战船、十艘倭寇战船已陆续抵达,英法则派来五艘战船,停泊在远处海域,看似观望,实则等待时机窃取技术。佩德罗站在首舰上,看着手中的泉州港地图 —— 这是潜伏间谍此前传回的,标注着通讯塔的位置,却没料到大明已开始修建防御工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