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林清瑶就向崔师兄请好假,满怀期待地出发了。
她边走边问,先后向清晨扫地的杂役和几位匆忙路过的师兄打听,终于找到了“悟道院”所在的方向。
悟道院坐落在外门与内门交界的苍梧峰山脚下,被一片青翠的竹林环绕,显得格外清幽。
才走近苍梧峰地界,林清瑶便觉出此处气息与他处的不同——
没有演武场上的人声喧哗,也闻不到灵植峰特有的泥土与草木气息,唯有泠冷泉声作响,连拂过耳畔的微风都格外清润柔和。
林清瑶驻足在悟道院前的青石阶上,抬头望去,整片建筑依山而建,青瓦白墙错落有致。
几名弟子捧着书册从容走过,步履轻盈,素白的衣袍被山风吹动,如流云般飘逸。身影映衬在山色水光之间,说不出的洒脱。
这哪里像是寻常的修炼场所?分明是一处可静心养性的世外清境。
林清瑶沿着石阶往上走去,看到了左右两侧的两处园子。左侧园中灵果树枝繁叶茂,右侧引入一泓山涧活水,清澈见底。池心立着一座水榭,木制栏杆已被岁月打磨得温润生光。
她抬眼望向院门上方——
门楣处,高悬着一块醒目的烫金匾额,上面题着“悟道院”三个大字。匾额下方还挂着一面黑漆木牌,上面工整的写着一行字:
“入悟道堂者,须先通文字。”
她认识这几个字,顾云归在飞舟上教过,但此时这些认识的字却如同冰冷的石子投入她心中,让方才的欣喜顿时凉了半截。
她攥紧袖中的《凌霄引气诀》,原本还期盼能在此寻得识字的途径,谁知竟迎面撞上这样一条规矩……
这岂不是明摆着,要拦她的路么?
一位守在院门旁的老管事伸手拦下了她。
“这位弟子。”
老管事语气温和,目光却带着几分审视。
“是来听课的?”
见林清瑶点头,他继续问道:
“《凌霄引气诀》里的字,能识得一半么?《千字文》可曾认全了?”
林清瑶的脸“唰”地一下红了,她绞着衣角,轻轻摇了摇头:
“我……认得的字还不多。”
老管事闻言,抬手指向远处的山脚。只见云雾缭绕间,隐约透出一树桃花的淡影。
“既然如此,你先去启蒙堂识字吧。”
他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
“那里专教识字释义。待你将基础字义掌握周全,再来悟道院不迟。”
见林清瑶怔怔地望着那片云雾,有点不知所措,老管事又缓声解释道:
“功法修炼,字字关乎精要。若连文字都未能识全,纵使勉强听讲,既难领会真意,亦无法牢记于心,反倒是耗费你的光阴。”
林清瑶低下头,指尖一下一下摩挲着袖中那本《凌霄引气诀》。
不识字,当真是举步维艰啊!
她向老管事道过谢,恋恋不舍地回望了一眼悟道院,转身踏上了向下的青石小径。
一路上,她逢人就问:
“请问……启蒙堂该往哪里走?”
几经问询之后,绕过一片开得正盛的桃花林,眼前终于出现了一座清雅别致的两进小院。
院落宽敞,中央立着一块巨大的青石板,上面工整地刻着《千字文》的开篇,笔墨苍劲有力。
几株桃树正值花期,粉白的花瓣随风飘落。树荫下,几位与林清瑶年纪相仿的少年少女正盘膝而坐,捧着书卷低声诵读。
整个院落弥漫着淡淡墨香与花香,宁静中透着专注,让人不由自主地放轻了脚步。
穿过一道圆月门,便踏入了启蒙堂的后院。这里比前院更为清幽,几间教室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每间都窗明几净,桌椅整齐。
屋檐下悬挂着一串串毛笔制成的风铃,山风轻拂而过,柔软的笔毫相互触碰,发出如细雨般的沙沙声,与教室内隐约传来的读书声交织在一起,格外悦耳动听。
院子中央有一口清泉,泉水澄澈见底,旁边放着一个做工精致的木架子,上面有序的摆放着几个朴素的陶碗,应该是供学子们口渴时取用。
林清瑶顺着院中的青石路刚到门外,就听见了清脆而整齐的诵读声: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一字一句,叮咚悦耳,缓缓流淌进她的心里。她悄悄握紧拳头,目光渐渐坚定——
不识字,便从头学起;引气困难,就先扎稳根基。
修行之路何曾有过捷径?
正如灵植峰上的那些灵草,需得一瓢清水一瓢清水地浇灌,一寸泥土一寸泥土地松垦,方能缓缓抽芽、渐渐长高。
识字也是如此。
需得一个字一个字地认,一句话一句话地读。
急不得,也快不来。
她抬起手,轻轻推开了那扇门。
“吱呀”一声轻响,屋内的读书声停了下来,十几双眼睛齐刷刷地望过来。一位须发花白、面容慈祥的老先生从书案后起身,缓步走到她面前。
他先仔细查验了林清瑶的身份令牌,随后伸出两指轻轻搭在她的脉门上。片刻后,他沉吟着捋了捋胡须,语气温和却带着几分惋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