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时,整个探险团队已经集结完毕。海风轻拂,带着咸湿的气息,远处海鸥的鸣叫为这宁静的早晨增添了几分活力。团队乘坐的是一艘经过改装的科考船“探索者号”,配备了最先进的水下探测设备。甲板上,叶天站在指挥台前,神情专注地检查着各项参数。自从精绝古城的冒险后,他对这种高风险探索已经驾轻就熟,但每一次下潜都让他心生敬畏——海洋的深邃与未知,总是藏着无数秘密。
“所有人就位,检查装备!”叶天通过内部通讯系统发出指令,声音冷静而有力。团队共有六名核心成员:叶天作为总指挥,何甜甜负责技术操作,孙雪担任医疗和安全官,还有三名潜水专家协助。今天的目标是首次下潜探索传说中的“沉船墓”——一个位于海底150米深处的神秘地点,据声纳扫描显示,这里可能是一艘明代宝船的残骸,但带有奇特的墓葬特征。
三台水下机器人——“海豚一号”、“猎鹰二号”和“探索者三号”——被缓缓吊放入水。这些机器人是团队的最新利器,每台都配备了高清摄像头、声纳成像系统、机械臂和环境传感器,能够在极端深度下作业。它们如同灵活的游鱼,悄无声息地滑入湛蓝的海水,向着黑暗的深渊潜去。叶天通过头盔上的通讯器实时监控进展:“我们现在深度50米,环境稳定。温度摄氏4度,能见度良好。准备加速下潜。”
何甜甜坐在控制舱内,面前是多个屏幕显示着机器人传回的实时数据。她推了推眼镜,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调整着机器人的航向。“声纳显示下方有大型结构物,距离约100米。根据历史档案,这一带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多次记录有沉船事件。”她补充道,声音中带着兴奋,“叶天,我记得你之前研究过明代航海史,这艘船如果真是宝船,可能和郑和的舰队有关。”
叶天点头,对着麦克风回应:“是的,明代宝船通常长超过100米,采用多层龙骨结构,适合远洋航行。但‘沉船墓’这个称呼很诡异——历史记录中,有些船只被改装成墓葬船,用于海葬贵族或藏宝。例如,2010年在南海发现的‘万历号’沉船,就出土了大量瓷器和金银器,但船体结构被改造成墓穴样式。”他顿了顿,继续分析,“根据我们的前期扫描,这艘船的长度估计在80米左右,但声纳回波显示内部有非典型的空间分割,可能是后来添加的墓葬结构。”
深度计的数字不断跳动:100米、120米、150米……压力增大,海水变得幽暗,只有机器人的探照灯划破黑暗,照亮了前方模糊的轮廓。叶天的声音通过通讯器传来,沉稳而清晰:“我们现在深度150米,根据声纳扫描,沉船墓应该就在正下方。调整机器人视角,进行详细扫描。”
何甜甜操控着“海豚一号”传回实时影像。屏幕上,一艘巨大的木质沉船逐渐清晰起来。它半埋在珊瑚礁和海泥中,船身覆盖着厚厚的海洋生物——珊瑚、海葵和藻类交织成一片五彩斑斓的“外衣”,但依然能辨认出典型的明代船型:高耸的船首、宽阔的甲板,以及多处破损的桅杆。然而,正如扫描所示,船体结构显得异常——几个入口处被自然形成的障碍物部分掩盖,如巨型珊瑚丛和沉积岩,而且船身两侧有雕刻的痕迹,隐约可见龙纹和符咒图案,这些在普通商船上很少见。
“看到轮廓了!”何甜甜惊呼,放大图像,“是一艘明代宝船,但结构很奇特,有明显的墓葬特征。你们看,船尾部分有一个凸起的结构,类似祭坛,而且入口处有石门残骸——这不像是一般的沉船,更像是一座水下陵墓。”她调出数据对比,“根据数据库,类似结构的沉船在全球范围内只有零星记录。比如,1985年在加勒比海发现的‘西班牙宝藏船’,也有墓葬元素,但那是欧洲风格的。而这艘船,从雕刻风格看,明显是东方传统。”
直播间弹幕开始疯狂滚动。团队这次探索进行了全程直播,吸引了全球数百万观众。弹幕上充斥着各种评论:
“叶天小哥哥懂得也太多了吧!简直是人形百科全书!#崇拜”
“这沉船规模好大,里面肯定有很多宝贝,期待挖出黄金!#宝藏猎人”
“有点害怕,感觉阴森森的,水下墓穴会不会有诅咒啊?#灵异”
“何甜甜小姐姐技术好强,机器人操控得这么溜!#女中豪杰”
“深度150米,压力这么大,机器人能扛住吗?担心…#科技迷”
“明代宝船?难道是郑和船队的遗骸?历史课上学过!#历史控”
叶天对着直播镜头微微一笑,尽量让语气轻松以缓解观众的紧张感:“大家好,我是叶天。感谢各位的观看和支持。这艘沉船确实令人震撼——根据我们的初步分析,它可能建于15世纪初期,明代永乐年间。那时,郑和七下西洋,船队规模庞大,但部分船只因风暴或战争沉没。但这艘船的墓葬特征很罕见。历史案例中,类似‘沉船墓’可能用于海葬重要人物,比如皇室成员或高僧。例如,在印度洋曾发现过一艘唐代沉船,船内设有棺椁和陪葬品,但那主要是佛教海葬习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