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道在这里突然变得宽阔,仿佛从狭窄的隧道步入了某个神圣的殿堂。两侧墙壁不再是粗糙的岩石,而是由一种罕见的特殊瓷板覆盖,表面打磨得光滑如镜,反射着团队手电筒的光芒,映出幽幽的蓝光。这些瓷板显然经过精心烧制,质地坚硬,釉面下隐藏着细腻的纹理,显示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泥土和矿物质气息,混合着岁月的沉淀感,让人不禁屏息凝神。
老教授第一个注意到变化,他停下脚步,用手电筒仔细照亮墙壁,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天啊,这简直是考古界的奇迹!我从事考古工作四十多年,从未见过如此保存完好的瓷画壁画。你们看,这瓷板的制作工艺——根据历史记载,明代官窑曾有一种失传的‘御瓷’技术,用于皇室陵墓,但实物极少存世。这里的环境干燥且密封,可能是海底气压或特殊矿物保护了这些艺术品。”
叶天走近,用手轻触瓷板表面,感受那冰凉的触感。“教授,这些瓷画似乎讲述了什么故事。团队注意,记录所有细节。冰冰,开启直播,让外界也见证这一发现。”他转向龙渊,“龙渊,你能感应到这些画中的能量吗?”龙渊沉默片刻,微微摇头:“气息古老,但无恶意。像是记忆的碎片。”
冰冰迅速调整设备,镜头对准墙壁,开始直播。她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出,带着专业解说员的兴奋:“各位观众,我们现在位于一个神秘海底墓穴的深处,刚刚发现了这些惊人的瓷画!弹幕已经开始刷屏了——大家看,这些壁画保存得极其完好,色彩鲜艳,细节丰富。历史上,类似保存状态的壁画只在少数地方发现过,比如敦煌莫高窟的部分洞窟,但那些是岩石壁画,而这里是瓷板,更为罕见。”
老教授用手电照亮最近的一幅瓷画,画面描绘了成千上万的工匠在悬崖峭壁间劳作的场景。工匠们穿着简陋的麻布衣,使用最原始的工具——锤子、凿子和绳索——开凿山体。背景是险峻的山峰和云雾缭绕的峡谷,细节栩栩如生,甚至能看清工匠们汗流浃背的表情。正中一个身着官服的中年人正在指挥,他面容严肃,手持一卷图纸,目光锐利——那应该就是传说中的汪藏海。
“汪藏海,”老教授喃喃道,“根据《明史》零星记载,他是永乐年间的一位神秘官员,负责皇家工程,但正史中对他记载甚少。野史说他精通奇门遁甲,甚至参与过郑和下西洋的船只设计。看这幅画,它可能描绘的是他监督开凿陵墓或某种大型工程的情景。数据表明,明代大型工程常动用数万民工,例如修建长城或紫禁城,但这里的悬崖环境更类似西南地区的悬棺葬习俗。”
叶天指着下一幅画,画面展示的是造船场景。船只造型奇特,有着流线型的船体和多层船帆,船首还装有某种机械装置,类似现代的螺旋桨或舵机。更令人震惊的是,画中还描绘了船员使用某种类似潜水面具的设备在水下作业——面具由皮革和玻璃制成,通过管子连接到水面上的气泵。
“这是在造船?”叶天沉思道,“但这技术远超明代水平。船体的流线型设计可以减少水流阻力,这在19世纪才被广泛应用。而潜水面具——历史上,达芬奇在15世纪设计过类似的潜水服草图,但实物从未出土。这里描绘的,可能是一种早期潜水设备,用于海底探索或打捞。”
冰冰的直播镜头仔细记录着这些画面,弹幕疯狂滚动。观众们纷纷留言:“明代就有这种技术?太不可思议了!” “这绝对是穿越者!汪藏海是不是从未来回来的?” “冰冰姐,问问教授,这些画是真的吗?还是后人伪造的?” 冰冰实时回应:“观众们,教授认为这是真品,基于瓷板的碳定年数据,初步估计这些画作制作于15世纪初,正值明代永乐年间。类似技术案例,在2018年,考古学家在福建发现过明代海船残骸,显示当时船只已有 advanced 设计,但 nothing 像这么复杂。”
孙雪忽然轻声说,她的声音柔和却带着洞察力:“这些画...好像在讲述一个故事。一个关于汪藏海野心和智慧的故事。看第一幅,工匠们在悬崖劳作,可能是在开凿这个墓穴本身。第二幅造船,则暗示他可能在进行海洋探险。或许,汪藏海不是一个简单的官员,而是一个先驱者,试图融合陆地与海洋的秘密。”
老教授点头赞同:“孙雪说得对。壁画往往序列叙事,类似古代的连环画。我们可能在这里看到汪藏海的一生或某个重大 project。例如,历史上有类似案例: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墓穴壁画,讲述了来世之旅;中国的马王堆汉墓帛画,描绘了神话故事。但这里的主题更偏向工程和科技,独一无二。”
叶天示意团队仔细检查更多幅画。他们沿着墓道前行,发现瓷画连续不断,仿佛一卷展开的历史长卷。第三幅画显示汪藏海站在一艘大船上,手持罗盘,指向远方,背景是风暴中的海洋,船员们正在操作复杂的绳索系统。第四幅画则描绘了海底景象,潜水员们似乎在打捞沉船宝藏或安装某种装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