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龙渊指示的方向,我们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在剧烈动荡的水域中艰难前行。连续的经历险境让我们的体力几乎消耗殆尽,每一次划水都感觉手臂如同灌了铅般沉重。潜水服内的生命维持系统不断发出警告——氧气存量已降至22%,体温调节功能也因能源不足开始失效。
保持节奏,不要浪费体力。龙渊的声音通过通讯器传来,冷静得几乎不像刚刚死里逃生的人,我们的深度是178米,外部水压约为18个大气压。任何不必要的动作都会加速氧气消耗。
果然,在前方浑浊得如同浓汤的海水中,开始出现不同寻常的水流波动——那是由内外水压差引起的涡流,正是通往外部水域的明确征兆。作为一名海洋学家,我立即认出了这种流体动力学特征:龙渊说得对,这些涡流确实表明我们正在接近压力边界层。但大家要小心,这种压力梯度区往往伴随着强烈的紊流。
然而这最后的百米路程,却成为了我们此次探险中最漫长、最危险的死亡通道。整座海底墓穴如同垂死的巨兽般,正在进行着最后的挣扎与咆哮。震耳欲裂的崩塌声此起彼伏,每一次巨响都让我们的心脏为之震颤。大块大块的岩石不断从顶部坠落,带着毁灭性的气势砸落,每一块都足以将人瞬间压成肉泥。
注意规避!三点钟方向!龙渊的声音突然在通讯器中炸响,带着罕见的急促。
我们下意识地向左侧急转,只见一块足有集装箱大小的巨石轰然砸落在我们刚才的位置,激起的冲击波将我们狠狠推开。浑浊的泥沙瞬间将能见度降至几乎为零,我们如同被困在牛奶中的蚂蚁,完全失去了方向感。
保持队形!我在混乱中大喊,所有人拉住前一个人的装备带!龙渊,靠你了!
此刻的能见度不足半米,我们几乎是在盲目前行,全靠龙渊在前方引路。令人惊讶的是,即便在这种极端条件下,龙渊似乎仍然能够准确判断方向和安全路径。后来我才知道,他凭借的是对水流变化的敏锐感知,以及某种难以言喻的直觉——这种能力是他在特种部队深海作战中队服役期间磨练出来的。
注意避开右侧!龙渊的声音再次响起,比之前更加急切,那里的支撑结构完全垮塌了,形成了强烈的负压区!那里的压力差至少达到5个大气压,足以将我们撕碎。
我们勉强向左侧偏移,恰好避开一个突然形成的巨大漩涡。那是由大量海水涌入某个塌陷区域形成的致命陷阱,强大的吸力甚至将附近的一些青铜陪葬品都卷了进去,瞬间就不见了踪影。如果不是龙渊提前预警,我们很可能被直接卷入数百米的深海深渊。
就在这时,老陈突然焦急地喊道:氧气胶囊的效果开始减弱了!我又感觉到呼吸困难了!还能坚持多久?他的声音中带着明显的恐慌,这种情绪在经验丰富的老陈身上很少见到。
我立即查看系统提示,心头猛地一沉:【避水珠剩余效力:9分37秒】。这个数字如同死神的倒计时,悬在我们每个人的头顶。必须在效果完全消失前到达水面,否则在现在的深度,没有避水珠的保护,减压病和缺氧会在几分钟内要了我们所有人的命。
还有不到十分钟!我强作镇定地回应,努力让声音听起来更有信心,按照现在的上升速度,我们至少需要7分钟才能安全抵达减压停留点。大家加快速度,但注意保持队形!千万不要走散!
压力越来越大,不仅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水压,更是心理上的重压。每个人的体力都接近极限,受伤的队员更是举步维艰。小张的腿部伤势让他几乎无法自主游动,全靠龙渊和老陈轮流搀扶。孙雪虽然已经苏醒,但仍然虚弱不堪,我不得不分出一只手始终扶着她。她的呼吸很浅,时不时还会轻微地颤抖,显然还没有从先前的能量爆发中完全恢复。
我...我可能撑不住了...队伍中伤势最重的李教授气息微弱地说,他的面罩上已经结了一层白霜,你们先走吧,别让我拖累大家...这位老教授的声音中充满了绝望和自责。
别说傻话!老陈立即呵斥道,同时更紧地抓住李教授的装备带,我们是一起来的,就要一起回去!抓住我的装备带,我带你上去!记住,考古学家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坚持到最后!
就在我们几乎要被绝望吞噬之时,一道微弱却清晰的光线突然从上方透下,如同天神投下的救赎之剑,穿透了浑浊的海水。那光线虽然暗淡,但在几乎完全黑暗的环境中显得格外醒目。
是日光!是太阳光!孙雪虚弱地睁开眼睛,声音中重新燃起希望的光芒,根据光线的散射特征和色温判断,现在应该是下午三点左右,太阳高度角约45度。我们快到水面了!我看得到光线的角度在变化,说明离水面已经很近了!
这缕天光仿佛给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龙渊立即调整方向:跟我来,那边应该是最短的上升路径!但要注意控制上升速度,每分钟不能超过十米,太快了会得减压病!记住我们在120米和60米深度需要各做3分钟减压停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