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特别拿出几个小瓶子:这是乙酰唑胺,用于预防高原病。每人每天125毫克,分两次服用。还有地塞米松,用于治疗高山脑水肿。我必须强调,这些不是普通的头痛药,必须严格按照剂量使用。
作为团队的首席医疗官,何甜甜曾参与过多次野外救援任务,深知高海拔环境的残酷。2019年,我在雀儿山参与救援时,遇到一位经验丰富的登山者,因为忽略早期肺水肿症状,差点丧命。在海拔五千米以上,一个小小的感冒都可能发展成要命的疾病。
她特意多备了几盒红景天胶囊和便携式氧气瓶,并转头对叶天说:叶队,我建议明天出发前每个人都做一次基础体检,确保身体状况达标。特别是血氧饱和度,必须保持在90%以上。
叶天颔首同意:安全第一,甜甜你负责安排。对了,冻伤药物准备得如何?
何甜甜指着一个密封袋:这是最新型的冻伤膏,能够在零下三十度环境中保持药效。还有这些加热贴,每个队员分配二十片,每隔四小时更换一次。
姬昭的路线规划
姬昭伏在木桌上,摊开四姑娘山的详细地质图。地图上标注着等高线、冰川分布和潜在危险区域,她用手指轻点一处裂缝区,眉头微蹙。
这里,长坪沟一带,岩层结构不稳定,她说道,声音带着学术性的严谨,根据四川省地质局2021年的监测报告,这一带在过去五年中发生过十七次落石事故。
姬昭是地质学博士,曾参与过青藏高原的科考项目,她对山脉的形成如数家珍。四姑娘山属于横断山脉北部,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地壳活动频繁。数据显示,这一带每年平均发生小型地震5-10次,我们得避开断层线。
她提议修改原定路线,绕开一处疑似雪崩区,并补充道:1991年,一支中日联合登山队就在这里因忽略地质警告,导致三人遇难。当时他们选择的路线正好穿过一个不稳定岩层区,而前一天的地震已经使该区域处于临界状态。
叶天走过来,仔细查看地图,系统界面在他视野中闪烁,快速比对姬昭的建议。你的判断与系统分析一致,叶天说,系统显示该区域有87%的概率发生落石。
姬昭又指向另一处:我建议我们改走海子沟北线,虽然要多绕行五公里,但地质结构相对稳定。而且根据2020年的卫星图像,这里有一处适合扎营的平台。
叶天的系统分析
叶天站在房间中央,通过内置系统处理着海量信息。他的大脑如同高速运行的计算机,将之前收集的地形数据、气候资料、历史记载与兑换来的神秘学知识进行整合。
系统界面显示着四姑娘山的3D模型,标注出风速、温度梯度以及能量异常点。根据四川省气象局的最新预报,未来三天有60%概率降雪,风速可能达每秒15米,他喃喃自语,生成数条备选路径和风险预警方案。
叶天调出历史案例库:1975年,一支英国探险队在四姑娘山遭遇暴风雪,靠着一处洞穴避难才幸存下来。2008年,当地牧民传言在山中见到踪迹,虽未证实,但提示了未知生物风险。
他的系统突然发出轻微警报:注意,系统检测到异常能量读数。在海拔5000米处有一个持续波动的能量源,与孙雪之前感应到的精绝国遗迹能量特征相似。
系统评估显示,最优路径是经海子沟北上,避开东侧冰川,但那里磁场干扰强,可能影响通讯。他对龙渊说:龙渊,你负责带队时,务必保持无线电畅通,必要时使用备用信号弹。我建议每半小时进行一次通讯检查。
龙渊点头:明白。我会安排小张专门负责通讯设备,确保任何时候都有至少两种联络方式可用。
团队的最后讨论
随着准备工作接近尾声,叶天召集大家围坐在一起。油灯的光晕映在每个人脸上,投射出摇曳的影子。他环视团队成员,声音沉稳而有力:
各位,四姑娘山非同小可。我们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可能遭遇像密洛陀那样的未知危险。但记住,我们是一个团队,互相信任、互相扶持是生存的关键。
他顿了顿,引用了一句登山界的格言:山不在高,有备则安。历史上许多悲剧,如1996年珠穆朗玛峰灾难,都源于团队协作失败。我们必须一切行动听指挥,任何时候都以安全为优先。
龙渊接口道:叶队说得对。我在部队时学到,再好的装备也比不上战友的默契。明天进山后,我会负责前锋侦察,老陈和甜甜居中支援,孙雪和姬昭殿后监测环境。每个队员的间距不得超过二十米,确保随时能够互相照应。
何甜甜补充:医疗包我会随身携带,万一有情况,我能第一时间处理。另外,我建议每两小时休息十分钟,检查身体状况。
孙雪轻轻握紧古玉,低声道:我会持续感应能量波动,尽量避免触发山灵。如果玉坠发出强烈光芒,说明周围有异常能量,我们必须立即停止前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