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不是无偿的赠予,它需要等价交换。西王母作为神只,可能要求周穆王以凡间最珍贵之物作为回馈,包括生命本身。”张起灵的话语简洁却沉重,让密室内的空气瞬间凝固。
何甜甜倒吸一口冷气,她的脸色微微发白,声音带着颤抖:“用活人献祭?这太残忍了!我在历史书上读过,商周时期确实有活人祭祀的习俗,比如商朝的‘人祭’用于祈求丰收或战争胜利,但没想到会出现在长生协议中。这让我想起那些考古发现,比如安阳殷墟中出土的殉葬坑,里面有许多人骨,证明当时的社会确实存在这种实践。孙雪姐,你说这些人牲是自愿的吗?还是被迫的?”
孙雪沉重地点头,她交叉双臂,目光深邃:“长生需要代价。看来这个协议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西王母的怜悯表情可能正源于此——她深知长生的诱惑,但也明白其背后的血腥。在神话中,西王母并非总是仁慈的;《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巡时,她曾考验他的诚意,要求他献上宝物和忠诚。”她走近壁画,指着贡品细节说:“这里的贡品清单,青铜器和玉器代表物质财富,而人牲则可能象征着灵魂或生命的献祭。或许,长生协议的本质是一种平衡:神赐予永生,凡人则需付出终极的牺牲。根据殷墟考古报告,商代后期的一个祭祀坑中就发现了超过200具人骨,而周初虽然提倡‘以德配天’,但人祭传统并未立即消失。1976年在陕西岐山发现的周原遗址中,仍可见到人祭的痕迹,例如在一个祭祀坑中,人骨与玉器共存,说明献祭是贵族仪式的一部分。”
我启动系统,扫描壁画的细节,全息界面显示出更多分析数据。“根据我的数据库,周穆王时期(约公元前10世纪)的献祭仪式有详细记载。例如,《周礼》中描述了‘祀天’和‘祭地’的仪式,活人献祭主要用于重大事件,如新王登基或战争胜利。但在这里,它被整合到长生协议中,说明西王母的权能超越了普通神只。张起灵,你说协议有条件,能具体说说吗?是不是和地脉或星象有关?”
张起灵缓步走近壁画,他的手指轻触铁面人的图案,仿佛在感应什么。“铁面人是关键。他不仅是侍卫,更是协议的见证者或执行者。在周朝传说中,姬昭一族世代守护长生秘密,但必须以面具遮蔽真容,象征与凡世的隔绝。”他转向我们,眼神凝重:“协议的条件可能包括:周穆王获得长生后,需定期献祭,以维持能量平衡。否则,长生之力会反噬。”他的话语简洁,却揭示了深层的逻辑,“类似案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比如,秦始皇追求长生,派遣徐福东渡求仙药,但最终因苛政和暴虐而失败;汉武帝也曾炼丹求仙,却导致社会动荡。长生协议往往涉及伦理的边界——神与人之间的交易,从来不是单向的。”
何甜甜插话道,她的声音带着好奇和不安:“那这些献祭的人是谁?是战俘还是自愿者?壁画上他们的表情好痛苦,让我觉得毛骨悚然。孙雪姐,你说西王母为什么非要人牲呢?难道没有其他替代品吗?比如动物或者宝物?”
孙雪叹了口气,解释道:“在古代观念中,生命是最珍贵的祭品,因为它代表了能量的终极形式。西王母作为昆仑山的主神,可能需求这种能量来维持神域或平衡天地。根据《山海经》的记述,西王母的领域有‘不死树’和‘瑶池’,但需要凡人的奉献来滋养。人牲通常来自战俘或奴隶,但也有自愿献身的例子,比如某些宗教仪式中的‘殉道者’。数据上,考古学家在周原遗址发现过祭祀坑,其中的人骨多伴随玉器和青铜器,证明献祭是当时贵族仪式的一部分。但在这里,它被赋予了长生的含义,说明协议可能是一种契约:周穆王以血祭换取永恒,而铁面人则确保契约的执行。”
我补充道:“不仅如此,协议可能还涉及地脉能量。我们在星盘推演中看到,地脉与星象相连,而长生药的力量或许源自这种天地交汇。张起灵,你觉得献祭是否与地脉波动有关?比如,在特定时间或地点进行献祭,以激活长生效果?”
张起灵微微颔首,他的目光依旧锁定在壁画上:“地脉是媒介。献祭的能量通过地脉传递,强化协议。但代价是永恒的——周穆王可能获得了长生,却背负了杀戮的业障。这解释了为什么后世传说中,周穆王的统治后期充满矛盾:他享国长久,但国内叛乱频发,或许正是协议的副作用。”他顿了顿,又指向壁画的一角:“看这里,西王母的手中似乎握着一卷帛书,可能记录了协议的详细条款。如果我们能解读它,或许能揭开更多秘密。在湖南马王堆汉墓中,出土过类似的帛书,记载了炼丹和长生术,但内容多为隐喻。”
何甜甜小声对孙雪说:“这听起来像那些奇幻小说里的恶魔契约,用灵魂交换力量。但这是真实的历史啊!张起灵和主角总能发现这些深层的东西,我真佩服他们。孙雪姐,你觉得我们如果找到那卷帛书,会不会也卷入这种协议?我有点害怕,但又忍不住想了解更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