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如墨,笼罩着这片隐藏在秦岭深处的古老遗迹。密室中,空气仿佛凝固了千年,只有壁灯投射出的昏黄光线在斑驳的墙壁上摇曳,映照出那些古老壁画的轮廓,如同在诉说着一段被尘封的历史。
孙雪俯身靠近墙壁,手指轻抚着那些蚀刻在石壁上的铭文。她的指尖能感受到石面上细微的凹凸,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随着解读的深入,她的眉头越锁越紧,神情越来越凝重。
这些文字...她喃喃自语,声音中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记载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我和张起灵不约而同地靠近。张起灵一如既往地沉默,但他的目光却锐利如刀,仿佛能穿透这些千年文字背后的真相。我注意到他的右手不自觉地握紧了腰间的佩刀——这是他在面对重大发现时的习惯动作。
姬昭,原名姬旦,是周穆王姬满的孪生兄弟。孙雪的声音在密室中回荡,每个字都像重锤敲击在我们的心上。因为在西周时期,孪生子被认为是不祥之兆,象征着灾祸与分裂,姬旦自幼就被秘密送出宫外,被培养成专门保护周穆王的暗卫。
这个发现让我倒吸一口凉气。在中国古代,孪生子确实常被视为凶兆。《左传·隐公元年》中明确记载: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这段记载生动地反映了古人对异常分娩的忌讳。
更令人深思的是,《史记·周本纪》中记载: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这段看似平常的记载,现在想来或许暗藏玄机。如果周穆王真有孪生兄弟,那么他即位时的年龄就显得格外重要——这可能是为了确保王位继承的稳定。
难怪我们在之前的考古发现中,我若有所思地说,总是发现周穆王时期有一些身份不明的神秘人物在暗中活动。比如1974年在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就多次提到一个被称为影子护卫的人物。
孙雪点点头,继续解读着铭文:铭文记载,姬旦对兄长极其忠诚,当周穆王通过西王母国的秘术获得长生后,姬旦也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获得了永生,目的是永远守护兄长。
张起灵突然开口,声音低沉:长生需要代价。他的话语总是这样简洁,却直指核心。
没错,孙雪的表情变得严肃,铭文接下来就提到了这个代价。周穆王后来因为长生的副作用而陷入沉睡,具体症状记载是魂体分离,形如槁木。而姬旦从此开始了复活兄长的千年布局。
我恍然大悟,脑海中闪过我们这一路发现的种种线索:所以他在各个历史时期以不同身份出现,引导人们探索长生之谜,其实都是在为复活周穆王做准备。从秦汉时期的方士,到唐宋时代的炼丹师,再到明清时期的秘境探索者——这些可能都是姬旦的化身。
孙雪补充道:记得我们在敦煌莫高窟第45窟发现的那些唐代壁画吗?其中描绘的长生使者,还有我们在明十三陵附近找到的明代手札中提到的不老真人,现在想来,这些很可能都是姬旦在不同时期的身份。
张起灵突然说:铁面生,不生不死。他的这句话像一道闪电,照亮了所有的线索。
铁面生!我惊呼,就是那个在战国时期突然出现,又在各个朝代若隐若现的神秘人物!《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这次东渡之前,秦始皇曾秘密接见过一个自称铁面生的方士。
孙雪的眼睛亮了起来:如果铁面生就是姬旦,那么一切就说得通了。他利用数千年的时间,在各个朝代暗中布局,收集复活周穆王所需的各种要素。汉代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称其为,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甚至提到过他提供的长生药方。
我走到壁画前,仔细观察上面的图案。壁画描绘的是一对孪生兄弟的成长历程——从婴儿时期的分离,到少年时期的秘密相会,再到成年后的生死相随。最令人震撼的是最后一幅壁画,描绘的是周穆王沉睡在一个巨大的水晶棺中,而姬旦则站在棺前,手中捧着一本发光的典籍。
这些壁画的艺术风格明显跨越了多个朝代,我分析道,最早的部分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但后来的补充显然出自不同时代的工匠之手。你们看这里的用色和线条——西周时期偏好赭石和青金石,线条古朴;而这一块的朱砂使用和流畅笔触,明显是唐代风格。
孙雪指着壁画中的一些细节说:更惊人的是,这些壁画中隐藏着精确的天文历法信息。比如这幅星图,与我们在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星图完全吻合,都标记了二十八宿的精确位置。
张起灵轻轻触摸壁画上姬旦的画像,突然说:他在等待时机。
什么时机?我追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